首发:“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ID:xhmrdxwx)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段菁菁
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 5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发表题为《西湖换柳背后:少一些“一厢情愿”,多一些“问计于民”》的评论。
植被维护、植株更迭,本是城市绿化的例行工作。而近日,杭州西湖边7棵柳树被移走并换种成月季花的消息,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相关话题屡屡登上社交媒体热搜。西湖边的几株柳树,缘何如此牵动人心?
千百年来,西湖与柳,相随相依、相映成趣,既是美学意象、诗词叙事,更是文化的赓续、城市的记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西湖景致六吊桥,间株杨柳间株桃”,是白居易与苏轼两位杭州“父母官”在千年之前就为西湖奠定的美学基调。而千年之后,西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也印证着其价值不仅在于湖山之美,更在于人文内涵。
5月13日清晨,西湖断桥西侧北山街沿湖岸边,七棵柳树已补种完成。(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供图)
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的重要目标,就是要重建和实现自古以来的文化想象。倘若自古以来人们对西湖的想象是“烟柳画桥”,那么西湖景观的现实呈现就应是垂柳依依,而非月季如盘。很多人心中,西湖之风韵,唯有柳树尚在,才有安放之处。这大概也是即使素未谋面,西湖边七株柳的去留却让全国网友如此挂怀的原因。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此次“西湖换柳”事件缘何引发如此大的公共情绪:在承载着公众情感、历史记忆以及审美偏好的文化景观中,即便是一草一木,也应得到保护和尊重。同时,“没有柳树,‘柳浪闻莺’又何以附?”这是公众根深蒂固的审美共识。此事也提醒管理者,应及时补上西湖文化内涵、西湖审美传统这堂课。
闻过则喜,知过不讳,5月13日清晨,七棵柳树已补种完成。管理者的积极回应和补植之举值得肯定。正如管委会官方微博中所述,西湖是大家的,那么有关西湖的决策更应公开透明,谨慎柔软。如若提前向社会告知移栽柳树是因其老化空洞而不得不换,并向公众征求“替代”意见,也许留下的不是“换柳之争”,而是一段“共治佳话”。
而从更广阔的意义上看,关乎公众情感和利益的事务,务必要以“公共”的方式来进行,少一些“一厢情愿”,多一些“问计于民”。
责任编辑:韩冰玉

-
浙江持续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高地
2022-05-16 07:41:38
-
绍兴大数据监管下:病人少花钱,医生少犯规
2022-05-16 07:41:38
-
浙江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
2022-05-16 07:41:38
-
海盐打造“浙江有礼·盐之有礼”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
2022-05-15 10:55:28
-
浙江7万余考生参加专升本考试
2022-05-15 10: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