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5 / 23 09:54:30
来源:浙江日报

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主题活动在浙江举行

字体: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近日,2023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主题活动和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浙江主场活动在宁波海曙区举行。

  这是首次以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为话题的全国活动。选址浙江,一是浙江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二是浙江城镇化率达到70%,率先提出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助力乡村振兴打造样板。为让人与自然在城市和谐共生,浙江已作出诸多实践。

  织密生物保护网

  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关注动植物,还囊括了所有物种、遗传资源以及它们所在的整体生态系统。浙江山海相依、地形地貌多样,是我国12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

  “只有了解区域本底,才能进行监测和保护。”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湿地与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处处长陈锋说。这些年,浙江完成了全省第二次野生动物调查和野生植物调查,还在全国率先开展县域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

  如今,浙江的生物地图越来越清晰。自2019年以来,浙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由29个重点区域扩展至80余个区域,累计记录物种1.2万余种,发现新物种15种。

  为了保护好这些地球精灵,我省多向发力。一是推进珍稀濒危物种抢救保护行动,启动首批5个抢救保护基地建设,促进朱鹮、华南梅花鹿、中华凤头燕鸥等35个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着力攻克珍稀濒危物种繁育培植、野外回归等技术瓶颈。二是推动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如推进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建设,实施钱塘江、瓯江源头区域“中国山水工程”。全省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1.27%,位居全国第三位,9.6%的陆域国土面积纳入自然保护地。三是8部门联合启动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全省八大水系去年起设置统一禁渔期,为本土生物休养生息,抵挡外来物种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同时,加强建设农作物和畜禽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留住基因多样性。

  去年年中,浙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年-2030年)中期评估获专家评审通过。结果显示,我省物种、生态系统和遗传资源保护已取得明显成效。同期开始施行的《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首次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写入地方法规,让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与规范性再提升。

  提高城市生态质量

  中国有超过65%的人口生活在城镇地区。在浙江,这一比例超过70%。城市是发展与保护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也是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区域。

  在多位专家学者看来,以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重点关注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以及珍稀物种的保护和恢复,对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关注不足,缺乏具体量化目标。

  刚刚起步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正在“摸石头过河”。

  去年12月,在中国引领和推动下,《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首次就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行动目标、明确路径方向,提出要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城市规划。

  “比如大幅提高城市蓝绿空间的面积、质量、连通性和可达性,提高城市乡土物种多样性以及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生态连通性,增强城市韧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现场,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王志斌说。

  浙江的城市实践已经开始。2021年5月,磐安县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试点,以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和监测网络建设为重点、地方特色中药材产业为依托,推动建设生物多样性丰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城市。

  “我们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美丽城镇、未来社区、老城区生态修复工程等建设相结合,还植入到当地的中专教育,构建城市内的生物多样性友好单元。”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燕分享磐安的试点经验。

  在去年COP15上,浙江湖州、嘉兴入选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名单,在全国六个城市中独占两席。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以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为主要技术标准进行评选,这也是首次有中国城市入选该平台。湖州不断探索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治理解决方案;处于长三角城市群腹心地带,嘉兴围绕南湖水生态修复工程和嘉兴国家级运河湾湿地公园建设工程做文章。在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上,两地均将其与城市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比如南浔桑基鱼塘、运河湾稻鱼共生等生态养殖模式,竹产业、丝绸产业等生态加工产业,以及朱鹮科普岛、南湖生态廊道等生态体验游。

  尽管各地的实践已获得认可,但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整合进城市规划中,还需系统性谋划。“浙江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进程,将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美丽浙江规划纲要等加以统筹谋划。”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郎文荣说。

  撬动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依靠生态宜居吸引人和产业落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生态保护的内涵之一。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浙江的乡村正不断拓宽生物多样性价值转化的路径。

  “去年,宁波市龙观乡创建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并作为全国唯一的乡镇代表,在COP15上分享经验。”现场,龙观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蔡璐带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乡村共同富裕的故事。

  比如,当地发展“生物多样性+低碳农业”,培育了“明州红”等全国金奖品牌茶叶,茶农直接经济效益增幅超20%;发展“生物多样性+生物经济”,打造四明山首家中华蜂蜜保护基地;还发展“生物多样性+全域旅游”,打造生物多样性体验馆,全年研学人员超过30万人次……

  除了乡镇和村民积极参与,引入市场主体也是可行之策。

  中林生态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悦介绍了在宁波四明山深处开发的生态旅游项目。这片区域的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负氧离子含量比城市高出1100多倍,蝴蝶、鸟类等生物种类丰富,是生态宜居的典范。企业采用可降解、可再生的架空式木结构建筑,配备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地源热泵式中央空调,引入国际领先的污水过滤技术等,在严守环境底线和生态红线的基础上,打造高端木屋酒店、高山滑雪场、生态地球仓、帐篷露营、自然科普教育基地等生态旅游新业态,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前往。

  “生物多样性是被我们忽视的一种生产力,基于这个认识,浙江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纳入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大局。”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刘瑜表示。

  为了指导各地创新实践,主场活动上发布了《浙江省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试行)》,并开展了第二批7个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授牌。主题活动结尾时,海曙区发布了地方性技术规范《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施指南》,用龙观乡的经验将国际标准进行本土转化。

  “希望浙江等东部发达省市利用先发优势,鼓励高校和科研单位、企业、金融机构、国际组织、社会团体等所有利益攸关方全面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投资生物多样性,建立平台、伙伴关系和行动议程,为美丽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王志斌说。(记者 胡静漪 翁云骞 应磊 通讯员 李筱盼)

【责任编辑:韩冰玉】
010070070010000000000000011113711129638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