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6 / 09 09:50:08
来源:甬派客户端

“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回宁波,畅谈设计的“中国方案”

字体:

  “设计不是一门心思追求爆款、博眼球,这都不对。”

  “工业设计的根本目的,首先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是解决今天的问题,二是提出未来的愿景。”

  “性价比不高的从0到1的基础研究最需要重视,设计领域也是一样。”

  6月7日,被称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的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柳冠中先生,应邀在宁大科院新海会堂作了一场题为“设计逻辑是认知‘中国方案’的创新思维方式”的主题讲座,激情澎湃地阐述了用设计学诠释中国方案的原创思想,主张建构共享、可持续的中国设计逻辑和哲学,以摆脱国际设计界学术竞争的被动状态。

  柳冠中在讲座中。

  柳冠中,宁波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导,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荣誉副会长、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所长。他创立了“方式设计“事理学”学说、“设计文化”学说等理论,被世界先进国家该学科理论界承认及引用,是中国设计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曾获绿色设计国际贡献奖,“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功勋人物”金质奖章,并当选“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柳冠中见证了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30年。

  作为“80后”,他坚持不停地为中国的工业设计奔走呼号,做知识传播和科普,他希冀让工业设计走向大众,建立一套设计的中国方案。

  此次专访,柳冠中教授进一步分享了他对设计的观点和看法,还表达了对宁波高等教育的高度认可和重视。

  设计是为了创造价值

  “设计不是一门心思追求爆款、博眼球,这都不对。”柳冠中开门见山地指出,“当前我国的某些设计偏‘效益’、轻‘基础研究’,被利润左右;而某些属于大生产机制的‘产业设计’的创新,被‘酷’‘炫’的‘爆品’所需的‘技巧、噱头’的几千年来的小生产意识所囿。”

  设计不能只跟随市场、满足欲望,还要看到这个世界真正的“需求”,从而“定义、引领、创造需求”。

  柳冠中一直强调,设计的终极任务是“提倡使用,不鼓励占有”!

  他认为,“工业设计”最根本的宗旨是“创造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共享、公平的生存方式”,也就是他之前提出的:“工业设计是创造更合理、更健康的生存方式”。

  设计不能只讲交换价值,我们还要创造价值,不能只做产品,还要解决服务的问题。

  仔细想想,我们需要的真的是车吗?我们买了车真的天天都会开吗?不是的,我们需要的是借用汽车这个工具来出行。

  所以设计师脑子里不应该是汽车,而是解决老百姓的出行问题。

  出行问题解决了,我们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这才是我们工业设计的理想。

  一句话,设计是为社会创造出合理的、健康的、公平的、分享的生存方式,而不是排场、占有和奢华。

  因此,柳冠中强调,设计不能仅跟随市场、满足消费,要看到这个世界真正的需求(need,不是want),从而定义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

  “工业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是解决今天的问题,二是提出未来的愿景。

  真正的中国的“传统精神”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伦理和哲学思想应该成为我们设计行业的最坚实道德基准线。

  设计师要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解决的是产品的全流程问题,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节约资源,才能转变崇尚占有和奢华的社会风气。

  中国设计的认知逻辑

  柳冠中提出“眼界决定宽度,格局决定高度,观念决定未来”,工业设计是工业时代以来一切事物再格式化的思维逻辑。

  强调的产品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强调产业的创新,社会的创新,我们设计才有前途。“我去日本和德国考察时就有一个明显感受,他们的企业并没有热衷于所谓的品牌,更强调的反而是隐形冠军,强调各道工序之间的协作,让自己在某个领域内做深做透。”

  “现在我们的很多东西从国外引进,看起来这样最快,性价比最高,却很短视。”柳冠中认为,从1到100、1000比较简单,但从0到1的创新很难。

  看起来性价比不高的从0到1的基础研究最需要重视,设计领域也是一样。“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培养从0到1的基础研究的人才,不急功近利,能付出,能努力,坚持8-10年出成果,而不是追求立竿见影。好的设计投入到市场,也有酝酿期,不可能立刻产生效益。但我们要允许有这样的试错存在,这样才能产生真正的创新成果。”

  着力探索提倡使用,不鼓励占有的“服务设计”来设计产业创新,这是人类社会的未来,也是设计界践行“中国方案”的目标、路线和认知逻辑。“这其实关涉到中国未来走哪条路,要有一条属于我们走的路,实现我们的中国方案。设计专业绝不仅仅是一项技能,而是要纠正人们的生活目标,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文明形态。”

  柳冠中在讲座中。

  对中国“设计”来说,作为从业者和研究者,柳冠中认为自己有责任诠释设计的“中国方案”。因为,“如果只是跟在外国的逻辑后面徘徊,解决不了‘中国’面临的挑战。”

  柳冠中认为,综合交叉的“设计学”是为创造人类可持续生存的,其基础就应该研究“人类文明”的“知识体系”。

  “我们应该发展出中国的新思维、节制力与‘设计价值观’,而不是被‘实用主义’弱化了该学科‘顶层战略’的建树!”他表示,要认清中国的资源现状,审时度势,重新定义引领和创造属于中国特有的“模式”。

  柳冠中对此抱有强烈的期待:创造还未曾有过的“生存方式”,走中国自己的发展之路“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14亿人如果成功走出一条健康、合理、公平——“提倡使用,不鼓励占有”的“分享型社会”之路,那是件了不得的事情,对世界是有重大意义的!

  对宁大科院设计艺术专业高度评价

  讲座结束后,柳冠中参观了宁大科院的毕业作品展,认为该作品展不逊于一流美院的毕业作品展,让人惊喜。

  他还到艺术楼仔细地巡视了一个下午,边参观边给工作室提出自己的建议:“那个以未来的场景作为背景的动漫,已经做得很棒了,但是一看是日本动漫形象。我们可以挖掘自己独有的东西。比如以青瓷文化为IP怎么去打造动漫形象?比方围绕着民族服装作为一个蓝本,衍生出一个未来的形象。当然这需要老师的引导,来启发学生。我们不要老是跟着潮流走。”

  柳冠中参观宁大科院工作室。

  他对宁大“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表达了高度的认可。

  他告诉记者:“我到别的学校一看基本就是一排排的电脑,不管什么专业都在电脑前做,但是我在宁大科院看到的全是各种类型的实实在在的工作室,其实国外的设计艺术院校也都这样。不管是日本还是德国很多优秀的设计艺术学校特别强调动手能力,比如饰品专业、园林景观等,很多需要用手去感知和完成。”

  他还举例说道:“有一次我在德国参与他们设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答辩,毕业答辩共十个学生,两个学生按照我们的标准就是优秀毕业设计,做得非常专业水平的。另外八个学生似乎跑题了。但是最后教授最后打分,那两个“完美”的学生没有通过答辩不授予学位。教授说:‘我们培养的不是职业人,大学需要培养有创新思维的人。’”

  柳冠中对当下的现状表示担忧:“我们中国现在很多大学培养的是工具人和职业人,这应该是职业学校做的事情。大学如果以市场要求来培养我们人才,作为教育的目的,那么我们就没有未来了。”

  柳冠中接受记者专访。

  “刚才我走访了整个一栋5层的艺术楼20来个不同的工作室。不仅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师工作室,还有国内各个专业老师的工作室,这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这个条件和理念在全国是一流的。我刚才也看了毕业作品展,能有这个创新成果也就顺理成章了。”作为宁波人,柳冠中认为体现了宁波对教育的重视,还有对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勇于践行。

  他告诉记者,父辈出生在鄞县鳌洋村,天一阁的家谱也有记载,是地道宁波人,虽然自己从小在上海长大,对宁波感觉很亲切,如果有机会很希望能够为家乡的高等教育做一些贡献。

  柳冠中建议,宁大科院有这么多一流的工作室,如果可以打通,让学生自由发挥或者跨界,可能又有新的成果。

  同样一种技术或者材料,到了另一个工作室也许可以成为新的事物。现在的综合材料绘画不就是这样吗?打破各种框框,打开他们的思维,培养复合型的跨界的人才,这才是未来需要的设计艺术人才。(记者 陈晓旻

【责任编辑:张灵】
0100700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68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