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20年前相比,村子的交通方便了、基础设施完善了、田里的山货有去处了、大家伙收入也变高了,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回望过去这些年的发展,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黄坦镇共宅村村民吴先生感慨万千,这也是大多数共宅村村民的共同感受。
20年来,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共宅村的农业产业朝气蓬勃、富民工业从无到有、乡村面貌日新月异,百姓钱袋子也鼓了起来。昔日的小山村发生了美丽蝶变,探索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借“势”突破的绿色发展之路。
以比较优势释放共富活力
2003年,共宅村全村土地面积1800亩,建设用地仅96.4亩;村内刚刚形成了以野菜蔬菜种植基地和天蓬动物养殖有限公司为主导的两大农业产业。在当时,野菜种植基地种植面积6868亩,总产10875吨,售卖方式单一,综合产值在200万元左右。
鲜切花基地。
效率差、收入低,如何以农业促发展?共宅村把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作为破题之举。20年来,为破解野菜收入低、生猪养殖污染高等问题,共宅村引进乡贤叶逢左,创办温州市首个鲜切花基地,年产鲜花最高达2000万支,产值5000多万元,营销范围不仅辐射浙南闽北赣东,还远销日本、韩国等地。同时,共宅村利用村里独有的土质优势,发展糯米山药全产业链,形成糯米山药鸡、八宝粥等预制菜系列,目前种植面积210余亩,年产值达5000万元。
糯米山药种植基地。
共宅村通过做优生产链、建强销售链、提升价值链,壮大特色农业发展,不仅盘活了村里的闲置土地和剩余劳动力,更是让深山好货有了销路,村民的口袋也跟着鼓了起来。现如今,“只要庄稼种得好,不怕产品卖不掉。”已经成了村里乡亲们的普遍共识。
以区位优势促进产业振兴
共宅村农业资源丰富。为变资源为优势,黄坦镇谋划5500亩产业园,盘活共宅村建设用地750亩,其中工业用地660亩,建成落地生态产业园一期、南联蔬菜配送中心等,全村产业发展空间得到了保障。
共宅村内产业园一隅。
近年来,共宅村坚持走“山海经济融合”之路,做优新型农合联,积极参与上级搭建的“山海协作平台”,凭借较低的土地出让价和人工费用,吸引和主动承接周边地区的时尚轻工、汽摩配等产业的转移和辐射。村内已先后入驻生态工业企业16家,目前投产6家,2023年企业年产值预计达6.5亿元,解决本村近150人就业问题。
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当地村集体收入持续增加,共宅村已然从“经济薄弱村”蜕变为村集体收入达167万元的“经济富强村”。
以规划突破推动乡村蝶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给浙江带来了美丽经济的无限前景,共宅村亦是如此。
曾经的共宅村,破房子多,基础设施差,遍地是土路、石子路。对此,共宅村坚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
共宅村航拍。
20年来,共宅村着力规划全村“三横两纵”的道路网,提升打通断头路5条,建成文成县村级最宽道路通园大道,实现了从“泥路贯村缺好路”到“有大道”的转变;完成应急饮水工程,实现从“缺水吃”到“有好水”的转变;新建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农服务中心、为企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增加停车位100多个、充电桩20个,实现从“缺场地”到“有阵地”的转变。
与此同时,按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要求,共宅村大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组织党员拆除猪栏200多个,整治乱点脏点113处,建成美丽庭院、美丽节点47个,新增绿化面积5600平方米,实现了从乱到治到美的转变,先后获得省级绿化示范村、市级卫生村、文明村等称号。
监制:翁璟
策划:马江
文字:刘超荣
供图:文成县黄坦镇政府
鸣谢:文成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