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八八战略’二十载 非遗保护放光彩”为主题的第九届绍兴非遗集市举办,80余项绍兴非遗手工技艺、非遗美食等在这里集中展示展销。
20年非遗保护进展积极
2003年,绍兴非遗传承大幕开启。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绍兴黄酒酿制技艺、大禹祭典、梁祝传说等10个项目入选。当年,绍兴成立了“绍兴市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市县两级陆续设立了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保护工作纳入绍兴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并给予相应财政经费保障。
围绕着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基地等,绍兴非遗保护机制制度不断健全,陆续出台了相关认定与管理办法、代表性传承人补助办法等制度,成立了市县两级非遗保护专家库,还出台了《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绍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绍兴市黄酒保护条例》等相关整体性保护制度和条例等,绍兴非遗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绍兴形成了由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基地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目前,绍兴拥有2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97项浙江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61项绍兴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650项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绍兴共有21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4人入选浙江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65人成为绍兴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绍兴认定生产性、教学性、展示性等各类市级非遗传承基地、非遗体验基地、非遗研学游基地、非遗客厅、非遗形象门店300余家。
“展示窗口”扎根生活
20年来,绍兴非遗与人民群众相随,扎根在城乡百姓生活中,为群众的日常生活增添光彩。
位于绍兴市越城区迎恩门风情水街的越红非遗门店在夜色之中吸引了不少游人。越红茶、青瓷、花雕、竹编……数十种绍兴非遗产品在越红“非遗空间”陈列展出,迎恩书场、戏曲表演、茶道表演等项目轮番上演。像越红非遗门店一样,根植在社区里、生活中的非遗门店还有许多,它们展示着绍兴非遗特色,成为与人们朝夕相处的展示地、旅游体验地。
“非遗门店是‘一座融入生活的非遗活化馆’,在这里,人们可看非遗听非遗、体验非遗消费非遗,各类非遗产品能展出销售,还可举行非遗表演、非遗体验课。”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遗处处长孙小东说。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注重推动非遗形象门店建设,2021年编制了《非遗形象门店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并在古城内开展了非遗形象门店的打造工作,目前已有古越龙山慢酒馆、女儿红书场、孔乙己酒家等20家非遗门店。
非遗工坊建设是绍兴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今年,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对“绍兴黄酒”非遗工坊、“绍兴传统木船”非遗工坊、“越窑青瓷”非遗工坊等首批47家绍兴市非遗工坊进行认定授牌。这47个非遗工坊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相融,成为人们工作的地方、致富的场所。
深度融合注入活力
非遗景点景区、非遗主题小镇和民俗文化村、非遗体验基地、非遗门店、非遗工坊……绍兴非遗正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深度融合文商旅,在融合中为非遗注入新鲜活力。同时,5条市级非遗研学游线路,将相关研学游基地、传承基地、非遗景区、保护单位等串珠成链,非遗研学游文旅IP建设水平日益提升。
今年非遗保护工作的主题之一,就是推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此,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非遗集市的组织策划上体现融合性,联动古城范围内的17家非遗门店开展惠民活动,以实现非遗集市的旅游化和古城旅游的集市化。
据介绍,第九届非遗集市贴近生活、亮点纷呈,既包括了非遗荟萃、好戏登场、越有故事、互动有礼等9大精品活动,还在活动选址上体现传承性、在内容安排上体现系统性、在组织策划上体现融合性、在参与互动上体现人民性、在氛围营造上体现时尚性等“5大特色”。
“绍兴非遗集市自2015年起已连续举办九届。”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葛建民说,本届集市上,80多项非遗项目集中展示,众多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交流互鉴,全面系统展示了绍兴非遗20年来的保护成果,系列沉浸式活动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
文字:周能兵
编辑:韩冰玉 胡炎桢
供图: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