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12/03 09:00:00
来源:温州市高教新区

打造“中国骨谷”,浙江温州靠哪些科技硬实力?

字体:

  “‘中国骨谷’的建设将以科技硬实力带动温州生命健康产业业态的筑基、扩圈,实现从产业微生态迈向行业大未来的目标。”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认为。日前,在“一带一路”医疗器械创新合作大会上,“中国骨谷”建设启动,首批意向企业签约入驻。据了解,这是两年来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与上海大学共建温州研究院的一大成果。

  如何打造骨生物医药高地?布局全产业链

  作为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的落地成果之一,上海大学温州研究院(简称上大温州研究院)在成立之初就明确,聚焦骨生物材料研究及产业化发展,以建设国家级新型技术创新中心为目标,致力打造“中国骨谷”。

  自揭牌成立2年多以来,上大温州研究院完成了聚焦骨生物材料及医疗器械开发的布局和人才梯队配置,并由刘昌胜院士领衔,已引进硕士、博士为主的各类优秀人才近百人。

  目前,上大温州研究院已搭建高分子材料、微纳生物材料、生物增材制造、医用智能设备、产研融合创新等五大研发平台,建成GMP洁净车间、3D打印加工、有源医疗器械车间等三大生产平台。其中,GMP洁净车间是温州高能级平台中首个投用的洁净车间,可完成高端医用生物材料的“温州制造”。以此为基础,上大温州研究院依托国内外、长三角的研发与产业资源,围绕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全面启动“中国骨谷”建设。

  据介绍,为助力“中国骨谷”建设,上大温州研究院还将引进国内骨科顶尖团队,建设一体化的研发中心,完善骨生物材料全产业链创新服务平台,引进国内行业头部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等,加快构筑具有全产业链布局的区域生物医药高地。

  如何增强骨谷研发硬实力?攻关卡脖子技术

  在上大温州研究院六楼的GMP车间,一条生产线正在加工合成可吸收聚乳酸。这种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能有效避免钛合金等金属类植骨材料强度过高导致的弊端,并具有不释放有害金属离子及不显影的优势,并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管管理局(FDA)认证可作为长期植入骨修复器械的材料。

  据悉,这项成果是上大温州研究院在打造“中国骨谷”目标牵引下,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医药卫生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瞄准高端医疗器械及其原材料的研发,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的一个缩影。

  “可吸收聚乳酸是我们研究院重点攻关的项目之一,已实现批量生产和市场销售,入选‘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上大温州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标通介绍说,该项目由刘昌胜院士领衔进行技术攻关,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为国内骨科植入器械升级换代提供底层技术支撑。

  据介绍,上大温州研究院以生物新材料为核心,人工智能为拓展,布局了30余个产品管线。目前除了已实现“医用级聚乳酸产品”的批量生产销售外,“低龄儿童孤独症快速筛查设备”“智能止血带”等近10个项目已进入新品报证上市,启动市场推广阶段。

  如何服务创新经济主战场?加速项目孵化

  高效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成熟技术产品跨越,是“中国骨谷”必然要具备的能力。今年4月份,上大温州研究院成立概念验证中心,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孵化一批创新型项目,助推一批人才创新创业。“科研成果从高校实验室走出来,是非常艰难的第一步。我们打造概念验证、中试放大等孵化模式,就是要将创新项目‘扶上马’,送上创业之路。”黄标通说。

  “脊柱侧弯智能诊断与矫形训练系统”“长效镇痛缓释水凝胶医疗器械的开发”“DSA脑血管造影过程智能化质量体系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成立后,上大温州研究院20多个创业项目经评估审核后立项。

  “进入概念验证的项目专家经过技术和商业化验证,激起了极大的创业信心,实现从创新向创业的角色转换。”黄标通说。

  随着概念验证向产业链延伸布局,今年,邦药生物、戴智合鑫等公司相继孵化而出,让上大温州研究院的孵化公司总数达到了10家,为“中国谷骨”承接科研成果转化铺垫了产业基础。

  不仅如此,为共同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上大温州研究院在医疗健康、生物材料、智能装备等多个领域,探索院企合作新模式,联动龙头企业共建研发机构。目前,与温州本土企业联合攻关“创面愈合功能水凝胶”、合作开发“车载健康监测坐垫”等项目正在展开,与企业共建的“医疗创新联合研究所”“医工结合转化基地”“组织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多个联合研发平台已投入运作,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走向市场,进一步服务当地经济产业。(周筱隆/文 上海大学温州研究院/供图)

【责任编辑:张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