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访谈丨全国政协常委蔡秀军:以基层为重点推进健康服务能力建设_2024全国两会大型融媒体专题_新华网

新华访谈丨全国政协常委蔡秀军:以基层为重点推进健康服务能力建设

2024-03-08 21:43:3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杭州3月8日电(记者黄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保障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2024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要求,以基层为重点推进服务能力建设。

  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以基层为重点推进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对推进城乡医疗资源均衡化、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新华网:浙江的县域医共体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您作为政协委员也对此进行过专题调研,下一步县域医共体改革还应在哪些方面继续深化,切实为满足基层群众健康需求保驾护航?

  蔡秀军:一是推动医共体人员内部有序流动。

  浙江省先行探索“县聘村用、定期轮转”制,在编制总额限定的情况下,打破县乡两级不同人员管理体制,授予医共体内部灵活的人员身份管理权,由牵头医院统一招聘和使用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实现医共体内部人员有序合理流动,缓解困扰基层“引人难、用人难和留人难”问题。

  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希望相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加强研究,根据医共体基础性、公益性的性质定位,探索实施“编办回收闲置编制、医共体编制重新核算、医共体统筹使用”的新型编制管理模式。

  二是重构医共体薪酬体系。

  建议推行医共体唯一法人制,在身份统筹的基础上实现行政、人事、财务、业务、信息化和绩效“六统一”“一本账”管理,重新架构医共体内部分级分项薪酬体系,以“贡献”和“奉献”论英雄。同时应鼓励有条件的医共体,组建医疗健康服务集团,进一步赋予医共体统筹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统抓县乡一体发展的责任和权力,对区域内居民提供预防监测、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的全周期、精细化服务,打造医养康结合的服务品牌,向外拓展服务,提高医共体综合实力。

  三是强化基层服务能力。

  首先是推进管理融合。对各医共体管理团队进行轮训培养、交流互鉴,着重提高管理团队特别是牵头医院院长的战略思维、统筹全局和运行管理能力,建立同标同质的县域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加快构建“管理、利益、服务、责任、文化”为一体的共同体。

  其次是推进教学融合。紧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特点,构建“院校—医院—社区”教学实践体系,注重基层医生行业培训实用课程设计和在线培训指导,不断提升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规范诊治、急诊处置能力和水平。

  再次是推进医防融合。构建医、防、康、养一体化的协同融合模式,从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内部管理等多方面,将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管理整合为一体,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最后是推进“三医”融合。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合理拉开县域内外和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间报销比例,建设药品统一配送中心,推进医联体与医共体衔接,“联”治疗、“共”健康,提高医共体内首诊率和上下转诊能力。

  新华网:“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是健康中国行动的题中要义,您认为除了日常在进行的健康知识讲座等措施外,还有哪些科普方式对提升群众健康意识效果明显?

  蔡秀军:我工作的浙大邵逸夫医院,早在2014年就率先开通了官方认证的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健康科普,影响力连续多年保持行业领先,全国各地的老百姓都能在这个没有界限的平台上获取健康知识、了解医疗信息。

  2024年,医院上线“邵逸夫健康”数字电视专区,设置“邵e直播间”,常态化开展“名医进万家 携手奔共富”公益义诊,让健康直播落地农村文化礼堂等公共场所,共建城市社区健康促进站。截至2024年2月,邵逸夫健康专区总访问量1350万,共制作和播出110条科普视频,开展全省大型义诊10场,为6000多位基层百姓提供医疗便民服务;建成35个社区健康促进站,提供健康讲座、义诊等健康服务,辐射近20万社区居民。

  此外,我们鼓励医务人员争当“健康传播者”,一方面改变医生“只看病治病”的意识,让各级医生成为健康知识的推广者,从而进一步改变百姓的意识,把预防和康复这一前一后两端重视起来,让个人做好健康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另一方面从制度上激励医务人员参与健康科普,比如设置专项奖励,多元化的考核管理方式,让医务人员各展其长,在科研、教学、临床、科普等方面都能有付出、有收获。

  比如我们的一位骨科医生原创颈椎操、腰椎操视频并在其个人社交账号推送,得到了网民的热情关注,他本人也成为广受欢迎的科普达人。这些探索和创新,为疾病关口前移做出了有益探索。

  新华网: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为基层和欠发达地区获得优质医疗资源创造了更多可能。您认为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市,应该如何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更好地赋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助力基层服务能力提升?

  蔡秀军:2023年,浙大邵逸夫医院在数字赋能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尝试。我们与新疆兵团阿拉尔医院联合完成的国际首例5G超远程手术,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新兴技术的加持不仅是要突破时空限制、突破手眼局限,提升医疗可及性,更为重要的是增强偏远地区医疗服务能力。远程手术不是唯一目的,未来手术机器人更重要的功能是做远程教学示范、远程手术指导,为边远地区操作台前的医生进行实战带教。我国优质医生资源紧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有利于解决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矛盾,提升当地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常态化“手把手”培养储备人才队伍。

  此外,杭州亚运会医疗保障大批量采用的“5G+AR”眼镜,也是浙大邵逸夫医院针对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基层急救水平相对较弱的痛点而自主研发的远程急救系统,当然也同时适用于慢病管理。目前,这一系统已覆盖浙江40余个乡镇的县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辐射十余万山区海岛居民。

  医院还深耕互联网医院,探索一系列人工智能辅助设备,不断提高省级医疗资源辐射范围。将大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和宝贵经验通过科技赋能不断向基层倾斜,使有限的医疗专家资源依托信息化技术得到最大化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效率和医疗质量,满足基层和欠发达地区人民医疗服务需求、提升基层群众就医获得感。

【责任编辑:马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