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数字民生以管用实用的场景应用,服务民生的“关键小事”。一份美好品质生活的“需求响应清单”正在不断扩容,越来越多充满温度的“数字故事”正在浙江不断涌现。
构建新型健康服务体系
“一家医院做的检查,另一家医院也能认。”浙江杭州市民周女士在浙江一家医院看病时,发现不再需要拿塞满检查报告的病历本了。
“我们曾经统计过,一个胸部CT平扫,在浙江省有900多种说法,该怎么互认?”浙江省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龚向阳说,精准识别,就要求检查编码统一,“做一个编码体系,就像大家都说普通话,这样大家都能懂了”。
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居民通过手机使用“健康余杭智慧云共享平台”查看检查图文报告 黄宗治 摄
浙江省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涵盖了90%高频检查检验项目,覆盖全省1881家医疗卫生机构,累计节省医疗费用8.3亿元。
此外,在数字技术支持下,急救流程实现“时空对接”,智能病历质控系统能对病历进行全方位统计分析。数据显示,2023年“浙里护理”“浙里急救”“浙里健康e生”等应用累计服务超6000万人次。
从“可办”“能办”到“好办”“易办”
走进杭州市拱墅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半月谈记者看到,排队等候的人不多,大厅里井然有序。以前办理退休相关手续需要填写10多张表格、20多个事项,跑多个部门。如今,浙江推出“企业职工退休一件事”,将原来涉及退休审批、社保、医保、企退服务中心、公积金等多个部门的事项进行集成。
从“最多跑一次”“跑零次”到上门代办、无感智办,从一窗受理、一事联办到跨省通办、一网通办,在后台发挥作用的,是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作为群众、企业服务总入口的浙里办App,汇聚婴儿出生、企业开办等40多个部门联办“一件事”,实名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最多跑一次改革”刀刃向内,关键一环就是数字化改造,通过在线办事、移动政务等措施,简化了行政办事流程,提高了政府服务效率。
提升“一老一小”幸福感
“我们推出小程序线上订餐服务,就是想打通助餐渠道,解决在外拼搏中青年的后顾之忧,保障留湖老人能吃上安心的热饭。”湖州市吴兴区民政局社会福利和养老服务科工作人员说,目前全区建成老年食堂18家,老年助餐点185家,形成抵达每个村(社区)的助餐配送餐服务网络,平均每日为老人提供助餐2600余人次。
每个工作日下午4点,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兰锦未来社区邻里中心都会热闹起来。街道中心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中心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来到中心开设的“四点课堂”。家长朱燕萍说,“四点课堂”补上了孩子放学但大人还没下班的时间差,现在下班后可以从容接孩子,还可以去附近邻里食堂吃晚饭。
一老连着夕阳,一小连着朝阳,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畴镛表示,将以数字化技术和思维打造多领域、多维度、多方面的应用场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根据计划,浙江将持续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推进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康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浙江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理念指引下,以数字赋能民生,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记者 朱涵 张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