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不断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将创制性立法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2023年,浙江共完成合法性审查11.9万件,经审查后的重大行政决策、重大执法决定等事项实现零败诉
围绕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区目标,浙江已建成省市县三级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1019个,实现国家工作人员、青少年、村(社区)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等重点普法对象全覆盖,每年服务、观测对象超过1000万人次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袁震宇 吴帅帅
浙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地,法治精神深深印刻在浙江发展历程之中。
2003年,浙江制定“八八战略”,鲜明提出“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
2006年,浙江省委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将经济社会发展与法治建设同步谋划,开启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持续安全稳定的崭新面貌。
2020年底,浙江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审议通过《法治浙江建设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区的目标。
……
以法治护航经济社会发展,以法治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以法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法治守护百姓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如今的浙江,正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涉外法治多维度积极探索法治建设创新经验,全力争创法治中国示范区。
立法先行护航经济社会发展
2024年初,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政务服务机构应当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对拒绝或迟延支付经营主体款项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应在公务消费、办公用房、经费安排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把比较抽象的“优化营商环境”要求落实到每一项具体法规条款中,通过立法改善社会预期,成为这部地方性法规的主旨要义。
坚持立法先行,运用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地方立法权,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前沿问题,是浙江加强法治建设的鲜明特点。
全国第一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全国第一部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不断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将创制性立法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为了确保立良法、促善治,浙江在全国率先设立立法公开专门网站“地方立法网”,率先建立地方立法专家库,率先建立法规起草小组制度,以更好推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从2021年开始,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启动立法数字化改革,建成省和设区市人大立法工作一体使用的地方立法综合应用,改革后,大部分新制定的法规草案征求意见在综合应用上“一端”发布后,即在代表联络站、人大代表、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专家等“多端”同时触达,便于民主立法的相关各方第一时间参与、实时互动反馈。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兴夫介绍,以《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例,立法过程中累计发动了320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参与,实地调研70多家企业,邀请300多家企业和国外驻浙商务机构参与座谈,立法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安洲小学的学生在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了解防校园欺凌的法律知识(2024年5月10日摄) 黄宗治摄/本刊
积极探索依法行政执法经验
2023年4月1日,全国首部规范行政合法性审查工作的创制性政府规章《浙江省行政合法性审查工作规定》正式施行,明确将全省行政合法性审查范围从行政规范性文件拓展至重大行政决策、重大执法决定、行政协议等领域,以及其他重大涉法事务领域。此举意在从“4+X”领域入手,加强前置性审查,从源头深化法治政府建设。
目前,浙江省90个县(市、区)全部成立县级合法性审查中心并实体化运行,正在全面建立县乡法治审查员制度。截至2023年底,浙江已建立起2550人的县乡法治审查员队伍。2023年,浙江共完成合法性审查11.9万件,经审查后的重大行政决策、重大执法决定等事项实现零败诉。
率先开展“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规范并公开政府权力清单,在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试点中设立全国首家行政复议局,开展“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既自下而上生发多项依法行政创新做法,也自上而下承接好各项改革试点。
每周三下午,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都会进行一场讨论会。2022年4月,这个乡镇挂牌成立了综合行政执法队,297项执法事项通过赋权方式下沉乡镇,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
“除了‘综合查一次’外,我们每周都会利用讨论会,针对辖区内居民频繁反映的问题主动研讨、集中执法。例如把渣土车偷倒等此前乡镇‘看得到、管不到’的问题管起来,用好改革下沉的执法权提升社会治理成效。”义桥镇综合信息指挥室主任桑步天说。
2022年1月《浙江省加快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获中央批复同意,浙江成为全国唯一的“大综合一体化”改革试点省份。浙江省司法厅相关处室负责同志表示,截至2023年底,全省市县执法队伍精简至682支,精简率达50%;统一的综合执法事项清单1355项,覆盖62.5%的执法领域。
在浙江省德清县洛舍镇,当地综合行政执法队根据企业需求,建立“综合执法驻企服务站”。德清县综合行政执法指导科科长沈亮说,严格执法的目的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接下来还将结合属地园区实际情况,提供法律服务、帮助培训合规人才等。
以高质效司法回应群众期待
诞生在浙江的互联网法院、“移动微法院”,让在线立案、远程庭审从“稀奇事”变成平常事,提升当事人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应用大数据碰撞技术的“数字检察”,让隐蔽性强的“幕后黑手”从同类案件中现形,及时挽回群众经济损失……近年来,浙江不断通过提高司法质效的改革创新回应群众期待。
在全国范围内,因被执行人暂无可被执行财产而被法院裁定为“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案件,可谓数量庞大。浙江丽水、湖州长兴等地率先“啃”起了这块硬骨头。
2021年底,丽水市党委政府和法院联合开展“终本出清”行动,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积案进行集中清理化解。各乡镇党委将破解执行难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的分内事,发挥村社干部、乡贤、基层网格员等群体人熟、地熟、事熟优势,与执行法官高效协同查人找物、引导履行。行动开展以来,丽水已累计化解“执行不能”积案2.86万件,执行到位47.19亿元,约占当地“终本”案件总量的30%。化解“终本案件”的“丽水经验”,由最高人民法院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推广。
在加强立案、检察、审判、执行环节司法创新的同时,浙江积极探索确保公正司法的各项制度建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比如,为有效预防冤错案件,浙江司法机关连续出台33项制度,包括公安机关取消破案率排名通报,对冤错案件终身追责;检察机关实行审查逮捕案件时当面提审犯罪嫌疑人的制度;审判机关出台死刑案件证据收集审查、补充程序等一系列新规,等等。
近年来,浙江省各项司法质效指标稳步提升。截至2023年底,浙江实现连续7年现发命案全破,发案量连续20年下降。近3年,浙江推进少捕慎诉慎押,诉前羁押率低于全国水平。2023年,浙江全省法院收案量121.8万件,比2017年下降49.2万件,连续6年稳步下降。
持续提升社会法治素养
2021年,一起事关公民名誉权的公诉案件,在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一审开庭。这就是当年引发网民热议的“女子取快递被造谣案”。面对网络谣言侵害名誉权这一新问题,当事人吴女士坚定地通过法律程序,让造谣者付出代价。
一起看似保护个体人格权的小案件,折射出浙江民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浓厚氛围。
2021年3月,《浙江省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规定》正式施行,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率先制定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行动纲要,部署实施公民法治素养精准提升、科学评价、基础保障“三大工程”,明确了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总纲领、宣言书和路线图。
目前,围绕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区目标,浙江已建成省市县三级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1019个,实现国家工作人员、青少年、村(社区)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等重点普法对象全覆盖,每年服务、观测对象超过1000万人次,为浙江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行动提供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还提出重点产业预防性合规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更好守法合规。2023年,司法部批复同意浙江开展合规改革试点,支持浙江探索政府依法行政、企业合规经营、群众诚信守法的营商环境法治化新路子。
目前,首批纳入浙江省级合规指引目录管理项目64个,指导发布省级指引33件,地方指引74件,行政指导清单150余个。这些指南包含了常见违法行为、法律依据、违法责任、合规建议等内容,聚焦产业发展面临的涉法问题,强化高频涉法风险预防的行政指导和法律服务,推动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产业守法合规格局。金华市合规改革做法被国务院办公厅作为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推广。
浙江省委依法治省办副主任王中毅说,浙江将努力在健全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制度机制、在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在法治政府建设率先突破、在践行公正高效权威司法制度、在建设明德守法的法治社会、在数字法治创新突破、在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等七个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浙江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地方实践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