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杭温高铁已进入开通的最后冲刺阶段。自建设以来,杭温高铁(一期)以“全线鲁班奖”铁路项目为质量目标,创新使用了一系列新技术、工艺、工法与信息化管理系统,努力创建绿色交通示范工程、混改高铁的典范和样板工程,打造一条绿色生态铁路。
杭温高铁大园岭隧道出口、九坞隧道进口边坡复绿。百盛联合杭温铁路有限公司供图
从规划到施工 新技术提升铁路环保效能
长达400多页的环境评估报告、将近600页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从设计规划开始,杭温高铁就将环境保护和水土紧密结合,并选择采用隧道穿越和桥梁跨越的方式,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从杭州到温州,一路穿山越岭、跨水建桥,地形复杂、水土保持范围广。此外,线路还涉及楠溪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浙江省生态红线等重要环境敏感区及3处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百盛杭温公司安质部部长刘志成表示,生态环境、噪声、振动、地表水、环境空气、固体废物处理等各种因素都必须在设计规划和施工组织方案时就考虑到,并拿出详细具体的方案措施。
小岭隧道施工场景。百盛联合杭温铁路有限公司供图
对此,杭温高铁(一期)站后三标段工程部长武兆驰见证并参与了杭温高铁(一期)对于“绿色”的执着追求。杭温高铁(一期)站后三标段有磐安站、仙居站两个车站,而磐安段施工的地理位置特殊,隧道长度将近施工总长度的85%,如何以更加环保的施工方式建设隧道?
“我们在隧道的爆破施工工艺上进行创新。正常全断面开挖的一个工作面上要打160个左右的炮孔,其中周边孔约62个,需要熟练工人在完全不通风的隧道里工作4个小时。如今,我们创新使用聚能水压爆破的方法,工人只用打38个钻孔,就能达到原来62个周边钻孔的爆破效果。”武兆驰表示,创新方法的使用让炸药用量少了将近一半,粉尘少了,更环保了,同时也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
在杭温高铁(一期)建设过程中,这样的创新比比皆是。据悉,在建设过程中,各参建单位结合项目特点和施工进展,大量使用已推广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工法,并实现住建部十项新技术全覆盖,全线打造了18处示范工点。同时,充分考虑杭温高铁的线路走向及其沿途的气候地质特征,鼓励、支持各参建单位采用新型材料,利用各类智能化、高精度的自动化设备,解决高速铁路建设中的施工问题。
从线下到线上 数字化推动铁路建设提速增效
新技术、工艺、工法的使用为铁路环保工作注入了强劲动能,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则助力杭温高铁向着打造绿色铁路示范线路的目标再近一步。
“面对传统环水保管理手段中监测效率低、监测数据多、管理混乱等问题,我们从未开工就在思考,能否找到一个更高效、更环保、更节能、减少劳动量的方法。”刘志成说。
杭温高铁“水土保持智慧管理平台”360全景展示。百盛联合杭温铁路有限公司供图
对此,杭温高铁(一期)以多源数据存储、信息实时共享、智慧监管应用为核心,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的水土保持智能感知体系,打造“水土保持智慧管理平台”。
据悉,该平台搭建了信息管理全面化、监测方法智能化、预警分析等模块,能通过遥感监测、无人机监测等方位对杭温高铁工程项目进行监管,从水保管理制度、问题管理、监理监测和专项验收四个模块对水土保持全过程进行管理。同时,平台还会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及时对水土流失等隐患问题进行预警。
“如今,工作人员仅需要通过办公电脑即可实时查看全线实际情况,实现重大项目水土保持监控全面覆盖和及时响应。”刘志成介绍。
除此之外,杭温高铁(一期)还在扮靓铁路沿线环境上下功夫,通过表土剥离,桥下空间和弃土弃渣综合利用等方式,提升铁路沿线水土保持工作。据统计,杭温高铁(一期)整体工程实现扰动土地整治率达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97%,林草植被恢复率达99%、林草覆盖率达27%以上。(刘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