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9/19 18:11:35
来源:新华网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稽山鉴水秀文华——解码水乡古城绍兴的文化自信样本

字体:

  浙江绍兴,古称会稽。在中国文化版图上,会稽山、鉴湖水是文人墨客笔下鲜明的文化标识。

  这里是满腹经纶、胸怀天下的文人之乡,是老街小桥、青山秀水的诗画水乡,还是应势布局新兴产业的现代江南。

  老绍兴,今更兴。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脉,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

 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绍兴城东南,会稽山之巅,矗立着一尊高达二十米的青铜雕塑。手执耒耜的大禹目光灼灼,以躬亲治水的站立之姿巍然俯瞰。

  每逢谷雨时节,绍兴在大禹陵祭祀广场举行隆重典礼,击鼓撞钟、献酒行礼,祭奠这位在当地留下诸多传说与精神力量的华夏先祖。

  自公元前490年越国建都于此,绍兴这座城市城址未变。2500多年来“群贤毕至”,让这里洋溢着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

 7月23日,鸟瞰绍兴城内的稽中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翁忻旸 摄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阴历三月,会稽山阴之兰亭,王羲之即兴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一场禊礼盛会载入史册。名士谢安隐于会稽东山;王阳明心学在绍兴古城萌发、传播;陆游、徐渭、鲁迅、蔡元培、竺可桢等在此地成长……

  白马湖畔、象山之麓,春晖中学书声琅琅。李叔同、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等曾在此讲学……文星璀璨,一大批名人先贤在绍兴留下文化印记,把历史文脉刻进城市肌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多年来,绍兴致力保护古建故居、沉淀文化记忆,保护好、传承好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4月12日,游客在绍兴仓桥直街体验古城风情。 新华社记者翁忻旸 摄

  仓桥直街位于绍兴市中心,是以古城风貌为特色、传统城市人居文化为内涵的历史街区。随着时间冲刷,至本世纪初,这里街区老屋颓败、设施陈旧。2003年,仓桥直街街区完成修缮,800多户居民和43座重要台门建筑得以保留。当年9月,仓桥直街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

  原绍兴市城建委主任钟华华回忆说:“当时绍兴提出老街原居民‘非必要不迁出’,在保护老街历史风貌的同时改善民生,活态传承老街区的根与魂。”

  今天的绍兴共有各类博物馆167家,人们可以“跟着课本游绍兴”。近年来,绍兴推出“乡村四时好风光”等文旅消费品牌活动,打造“博物馆之城”十大研学游经典线路,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旅游总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8月27日,游客在绍兴鲁迅故里参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翁忻旸 摄

  “不日新者必日退”,延续文化血脉需要薪火相传,也需顺时应势、推陈出新。

  鲁迅与雨果、托尔斯泰、泰戈尔、但丁等世界文坛巨匠跨越时空的“对话”,引起国内外文学青年广泛关注,影响受众约百万人次——2014年以来,绍兴创新组织的“大师对话”活动已经举办了十一届。

  “文学是世界共通语言,通过这座桥梁,让鲁迅文化与精神更好传承发扬。”绍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如兴说。

  在“越剧之乡”绍兴嵊州,几乎人人都能唱几段越剧。目前,当地注册的民营越剧团有117个,从业人员8000余人。通过修建剧场、组织赛事等,嵊州不断创造条件支持越剧文化传承创新、融入百姓日常。

  因为认同而加强保护、自觉传承。步入新时代,绍兴戏曲、书法、宋韵建筑等文化元素焕发崭新生机,展现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一条润泽百业的大运河

  “群峰接连,万水都会。”在浙东古运河上,游客坐着摇橹船,可遍赏古城风景,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之美。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东运河文化园时强调,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浙东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的山阴故水道,于唐宋步入通济天下的鼎盛时期。作为京杭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浙东运河向东入大海,一路滋养着绍兴、宁波。

  以水系为媒,绍兴商贸文化绵延数千年。如今的绍兴,商贸触达全球。“国际纺都”柯桥是全球纺织品集散地,年纺织品出口额超过1000亿元,贸易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诸暨大唐镇,每年生产250亿双袜子,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占全球的三分之一……

  8月27日拍摄的浙东运河博物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翁忻旸 摄

  丝绸是衣着面料,也是文化载体。在绍兴,纺织业不断深耕细作,向上下游延展。

  古时“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而今在嵊州的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里,养蚕数字农业工厂全天候运转,鲜茧年产能超过4.7万吨,2023年蚕茧产值超过10亿元。

  如同文化绵延不绝,枕水而兴的古城百业也在传承与创新中历久弥新。

  “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黄酒,源于中国酿造,且以绍兴黄酒最为经典。1915年,绍兴黄酒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从此扬名四海。

 5月6日,一名埃及客商在柯桥国际纺织品面辅料博览会上选购面料。新华社记者翁忻旸 摄

  走进绍兴黄酒小镇,缕缕酒香扑面而来。在音乐酒吧里,“00后”游客朱海洋和朋友们一边品尝黄酒鸡尾酒,一边听着民谣歌手的现场演唱,体验小酌微醺的愉悦。

  “让黄酒产业历久弥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投资。”浙江传统绍兴黄酒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绍兴着力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黄酒产业的创新发展之路。

  3月15日,浙江塔牌绍兴酒有限公司酿酒师傅在对冬酿结束的黄酒进行“扑带糟”操作。新华社记者翁忻旸 摄

  黄酒、茶叶、丝绸、瓷器……在浙东运河两岸,这些“老物件”见证了无数繁华与变迁。而今,千年传承的产业依旧焕发着勃勃生机,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成为引领绍兴商贸文化走向繁盛的重要力量。

  一脉图强争先的“胆剑精神”

  2024年7月,“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发布了4项重要成果,绍兴稽中遗址位列其中。这次考古发现,让越王勾践的有关历史记载有了新的佐证。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终成霸业的故事激励后人,也在绍兴生发出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的“胆剑精神”。

  琴棋书画、温润如水,是绍兴;艰苦奋斗、敢闯敢拼,更是绍兴。

 7月23日,考古人员在绍兴稽中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工作。新华社记者翁忻旸 摄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人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从基层治理的“枫桥经验”到越商创业的“四千精神”,从独领风骚的专业市场到闻名遐迩的“块状经济”,从率先企业改制到上市公司数量突破100家,图强争先的劲头让这座“资源小市”变成“经济大市”。

  今天的绍兴,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汲取精神动力,奋力谱写新时代“胆剑篇”。

  作为浙江实体经济重镇,绍兴印染、化工等产业曾经独树一帜,但传统发展路径触碰“天花板”,生态保护、能效水平等方面瓶颈突出。直面难题,2017年,绍兴下定决心启动改革,推进工业全域治理,整合重塑市域产业空间格局,支撑当地集成电路产业平台异军突起,一批龙头企业在绍兴快速集聚生长,发展潜力突出。

  2024年上半年,绍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0%,增速位居浙江省首位。

 5月20日,泰国展商在诸暨2024山下湖·世界珍珠大会向客户介绍珠宝饰品。新华社记者翁忻旸 摄

  加快打造高质效改革先行市,进一步创新深化新时代“民情日记”等十大攻坚行动、18个营商环境建设专项行动,推进42项国家级试点和121项浙江省级试点……

  绍兴在传承“胆剑精神”中比拼实绩,在改革创新中力争上游。

  受全球经济低迷影响,诸暨珍珠产业一度发展低迷;而近年来当地抢抓直播电商机遇、开拓新市场,2023年诸暨珍珠交易额突破500亿元。“立足本业、保持定力、持续创新,诸暨珍珠产业就是在逆境中加速成长壮大的。”诸暨珍珠领军企业、浙江阮仕珍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阮铁军说。

  稽山鉴水,文韵悠扬。越都名郡、千年宋韵与江南风华,共同铸就了绍兴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而今,绍兴不断在时代的光华中汲取新的养分,文脉绵延、蓬勃兴盛。

  记者:邬焕庆、方问禹

【责任编辑:韩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