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骑电瓶车,一定要戴好安全头盔,小心驾驶。”近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康乾街道舞阳街与虎山路交叉口,秋北“阿姐”陆应仙拦住了一辆正在行驶的电瓶车,督促车主戴上了安全帽。
陆应仙今年62岁,退休前是秋北村妇女主任,退休后,一直在为村里服务。她还记得,秋北村在2014年刚刚完成拆迁时,农民“上楼”、城乡融合,农村朝着社区化发展,村里需要安排的事情很多很多。“当时我们还没有规范的组织,大家都是谁有空谁来,响应的人也少,现在好了,参与的人多了,村里有了规范的组织,也丰富了我们的‘夕阳红’生活。”
2023年年初,秋北村在党建引领下充分发挥群众力量,成立了秋北“阿姐”工作室,最初成立时成员只有13人,陆应仙是第一批响应的志愿者之一。
秋山村、秋北村合并而成兆丰未来社区后,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有商业街,还有2100多户人家共计4000多口人,需求日益增多,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也让加入的“阿姐”们也越来越多,如今,秋北“阿姐”工作室里共有成员30余人,“阿姐”们的平均年龄在52岁,她们活跃在交通劝导、社区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的各个角落,也开始为辖区居民提供精准化、专业化服务。
在康乾街道,像秋北“阿姐”这样的志愿服务队伍共有11支,服务对象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方式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项目还有很多——“绿动暖芽”科普小讲堂、“爱心管家”访视服务、“e分类”绿色护卫……这些服务项目让志愿服务活动由分散、突击性活动不断向有组织、有规模、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方向转变,实现志愿服务精准触达。
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项目需要多样化的人才和阵地支撑。近年来,康乾街道充分统筹周边人员力量,不断延伸志愿服务触角,健全志愿服务网络。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的学生是康乾街道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之一,累计领办志愿服务项目9个。
在浙工大附属秋山幼儿园,浙工大环境学院研究生刘垚杏拿出手绘的彩色卡片,问道“除了卖到废品回收站,图片中的这个月饼盒还能变成什么呀”。话音一落,小手齐刷刷地举起来了,“可以做零食罐”“可以做花盆”“可以给奶奶放毛线”……这是浙工大环境学院绿协承接的志愿服务项目“绿动暖芽”科普小讲堂。
“工大的学生都很认真,每次备课都来和我们商量,有的时候他们还会来听课,学习上课的技巧,钻研怎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吸引小朋友。”园长郑婷对项目赞不绝口,“这个项目也拓宽了我们幼儿园的教育思路。”浙工大环境学院辅导员沈康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社会实践、接触社会的重要一课,多年来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属地环保科普志愿服务项目,服务社会的同时,锻炼自身能力。
在这支庞大的队伍中,还有一群“洋面孔”。2022年,康乾街道联合浙工大国际学院成立“洋哥”志愿服务队,推出“洋哥”来了系列项目,常态化招募留学生开展“春泥计划”等志愿服务活动。如今,这支志愿服务队已吸纳了150余名成员,在进行志愿服务之余,这些“洋哥”们跟着当地人走村入户,在体验德清生活的同时,也成为了德清在海外传播德清故事、中国故事的新名片。(徐晟昱/文 德清县康乾街道办事处/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