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发展生态经济中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
|||||||||||||
中共浙江省临发市委书记 张建华 (一) 临安市,地处浙江省西北部、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内,东毗杭州,西接黄山,距杭州市区46公里、上海202公里,高等级的02省道穿境而过,是沪杭地区最大的山区市和浙皖边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面积3126.8平方公里,人口51.3万人。 临安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钱镠的故里。境内生态环境优越,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钱王陵园和功臣塔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处。儒、释、道文化渊远流长,遗有西天目山千佛源寺、中天目山普照寺、东天目山昭明寺、南天目山千佛寺及道教洞霄宫旧址。昌化鸡血石堪称稀世珍品。近年来,又相继推出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大明山、浙西大峡谷等13个生态旅游景点,成为浙江省新崛起的旅游大市。 20年来,临安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了从以保护为主的生态建设向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的生态建设和重大跨越,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为75%,野生动植物达4800多种,辟有天目山、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受保护面积占全市面积的26.1%,是我国唯一的加入世界示范林网络组织成员,被誉为沪杭的“生态后花园”。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41.67亿元,财政收入5.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2元。两次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拥有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生态示范市等国家级“名片”。 临安市发展生态经济的思想,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80年代初,由于单纯抓粮食生产,山区农民收入主要主要靠木材、木炭等林副产品,全市荒山面积为50多万亩,水土流失面积达715平方公里,分别占市域面积的10.66%和22.87%。同时,由于工业迅速发展,化工、印染、建材等高污染产业当家,生态环境迅速恶化,流域上下游之间的矛盾加剧。在发展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市委、市政府果断调整发展战略,下决心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和速度,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建立全新的产业结构,为下一轮发展赢得主动。 (二) 做好生态农业文章。1996年,临安市委、市政府为推进生态农业化经营,确定了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山外拓市场的新思路。一是优化生态农业内部结构。出台鼓励畜牧业、花卉亩木生产和调整种养结构的政策。实施“64355”农业项目工程。沿主要公路02省道,建设“百公里绿色经济长廊”。经济林达到210万亩。占市域面积的38.4%。建立了木、竹、桑、果、药等十大基地。培育了竹业、畜禽、果品、蔬菜、茶叶和粮油六大产业。2001年,生态农业实现产值12.08亿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75%。竹笋生产成效显著,面积发展到25万亩,产值3.49亿元,被誉为江南最大的“菜竹园”。农民竹业收入2045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0.49。二是加快无公害栽培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成立市蔬菜办公室。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2001年,高山蔬菜增至1.28万亩,产量45.17万吨,产值8500万元。建立有机茶基地8600多亩,其中5680亩分别获得瑞士IMO、德国BCS颁证。实施千亩水果、万亩竹笋基地示范工程。“放心菜”、“放心禽”等生产持续扩大。三是推动主导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1997年以来,制订生产和加工地方标准22个,其中3个被确定为省级标准。菜竹标准化生产面积10万多亩,高山蔬菜面积4000余亩。创国家级农产品名牌2个,省级名牌3个。四是延长产业链。建立了八大农特产品加工体系,形成了竹材、竹笋、茶叶、蚕茧、药材等深加工系列。2001年,全市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23家,加工总产值25亿元。22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3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五是搞活市场流通。累计注册农产品商标143个。建设农产品集散地市场26个,年成交额7亿多元,并在上海建立了竹笋交易市场。农民贩销队伍发展到1万多人,年贩销农产品5亿多元。发放鲜活农产品“绿色”通行证2.3万余张。农产品出口创汇3.2亿元,占全市出口交货值的19.3%。 做好生态工业文章。特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临安市工业必须体现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要求。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从1996年起,坚决淘汰印染、化工等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三、年利税近千万元的临安化工厂等127家企业相继被关停并转。 以支柱产业和企业强队建设为核心,发展壮大了电缆、丝绸纺织、大集团和30家“小强人”企业。2001年,全市实现工业销售产值219.20亿元,利税7.73亿元。二是调整工业布局。重点发展块状经济,集聚成了电缆、五金工具、节能灯等特色区块。因势利导,规划和建设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骨干的园区网络,推进工业发展“园区化”。三是扶持生态型产业。实施定期发布产业政策导向、建立注册资金5000万元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每年排出十大技改项目和1000万元技改贴息资金等措施。2001年,医药、服装、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为1.89亿元、2.39亿元、1.22亿元。全市开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包装产品190多种,其中国家和小级新产品18种,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6.72%。累计有54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冻干鼠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胃药被确定为国家级新药。D泛酸钙、6类或7类通讯电缆、真丝氨纶包覆比弹力面料被列为国家“双高一优”专项规划。四是推行清洁生产。编制ISO14000认证工作规划。坚持新建项目“先评价、后建设”制度。2001年,全市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工业废气处理率为97.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5.2%。 做好生态旅游文章。一流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为临安市发展旅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是准确把握切入点。“九五”期间,临安市认清旅游与生态紧密结合的大趋势,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建设中国著名生态旅游城市的奋斗目标,突出生态主题,打响“天目”和“钱王”两块品牌,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市域经济的重要产业。2001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2900多万元,旅游综合收入3.63亿多元。二是坚持市场化运作。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办旅游,是临安市旅游业发展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民营经济迅速成长的典型。各旅游企业产权清晰,利益明确,经营自主,活力充沛。浙西大峡谷、天目石谷、白水涧等13个民营生态旅游景点相继面市,临安“生态游”在沪、宁、杭市场被誉为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全市形成了2家三星级宾馆、8家二星级宾馆、90多家普通饭店的接待能力,全市宾馆订位超过了12000张。一大批餐馆、旅游商品厂家和购摊点应运而生。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7000多人。三是政府重在做外部环境。设立风景旅游局,发展交通,封山育林,加强行业管理,举办钱王故里文化旅游节,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合力兴游”的氛围浓厚。 做好生态城市文章。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生态城市概念,临安市进行了一些探索。一是建立具有生态特色的城镇体系。全市形成了一个中心区、两个副中心镇、十四个建制镇的城镇格局。市区向园林城市方向发展。两个副中心镇,分别以生态旅游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各辐射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示范乡镇。二是以“创建”活动推动城市建设。在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基础上,2001年开始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在“创建”活动中,建成绿地占50%的城市广场,兴建市区沿河生态工程,并按“环”、“线”、“环”的布局绿化城市。“环”,是保护市区周围天然林。“线”,是沿02省道建设一条秣公益林风景线。“块”,是在市区建设一批绿化精品工程。去年,市区绿化覆盖率达30.5%。三是发展生态型房地产业。在市区,建设生态型住宅小区。在城郊,发展低层独立式生态住宅。兴建面向沪杭高收阶层的“生态家园”,一批房地产商涌入临安市场。四是严格保护城市环境。编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综合防治规划。建设6万吨级污水处理厂。新辟大型垃圾填埋场。市区噪声达标面积建成区的88%。一批污染严惩的企业逐步迁出市区。 做好生态文化文章。生态文化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内涵是挖掘生态保护和建设中的文化成分,并赋予文化以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价值取向。一是撷取历史文化的生态精华。寓山水间,倡天人合一,是临安历史文化的一个特色。在突出吴越文化主题的同时,我市重视宣传钱王在疏浚河浦、修筑海塘、灌溉农桑等方面的历史功绩。复建天目山禅源寺,加强洞霄宫、河桥古街、彭祖遗迹等区域性文物的保护,烘托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氛围。二是开展群众性生态文化活动。举办宣传生态保护的书画、摄影比赛。繁荣石雕、根雕等民间艺术。编写有热爱大自然内容的中小学乡土教材。各旅游景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知识教育。进行以清除白色污染为重点的农村环境专项整治。三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市图书馆,修建市影剧院,在建市广播电视新大楼。开展乡镇文化站“东海文化明珠”达标活动。支持浙江林学院创办万人大学,总投资6.4亿元的校区已破土动工。建成城乡广播电视专用传输主干网,91.5%的行政村通了有线电视。 (三) 反生态农业做大。一要建立绿色、综合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绿色是指生态农业最终产品的定位,即绿色、有机农产品。综合是指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途径,即依靠种、养、加相结合,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和附加值,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二要大力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以“百公里绿色经济长廊”为载体,加快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块状生态农业。做强竹笋、山核桃、蚕桑“三大块”。培育茶叶、养殖业、花卉苗木“三大块”。发展高山蔬菜、花卉、苗木、药材和水果。三是拉长生态农业产业链。扶持一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深化农产品加工。依托生态旅游业,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采用或自订地方标准,使主导农产品全部拥有生产和加工标准。四是建好生态公益林。计划用15年时间,建设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12.86万公顷,占全市林业用地的50%。第一个“五年计划”,将完成8.54万公顷。 把生态工业做强。一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已经形成的五大产业,增强主导产业的生态性。培育无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环保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中心,扶持生物医药、轻纺服装、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提高产业关联度。完善生态工业的产业体系。二是优化布局结构。健全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工业园区网络,鼓励企业向园区集聚,加速工业发展“园区化”。实行集中供热、治污和绿化,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三要优化规模结构。围绕扩大工业经济总量的中心任务,既要发展铺天盖地的小企业,又要发展顶天立地的大企业。重视发挥大企业在产业、技术、工艺上的拉动和示范作用。四要全面推选清洁生产。实施好ISO14000环保评价认证规划,引导企业淘汰有毒原材料,应用少废、无废工艺,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原材料利用率。 把生态旅游做优。2001年,临安市开始进行旅游二次创业。主要任务是,突破一个难点,打响一块品牌,实现三大转变。突破一个难点,就是突破交通这个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以02省道高速公路为骨干,构筑“一横三纵”的旅游交通网。搞好景区间的道路建设。开辟重点客源市场旅游专线。打一个品牌,就是进一步打响生态旅游品牌,以临安生态旅游的整体形象申报国家4A级风景区。同时,继续打好“天目牌”,确立天目山在杭州“三江两湖一山”旅游格局中的应有地位。继续打好“钱王牌”,开发富有吴越文化气息的旅游新产品。实现三大转变,首先,要实现从粗放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转变。提高景区、景点品位,促进产业升级。大力招商引资,整合旅游资源,重组旅游资本,培育旅游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其次,要实现旅游业从单一型经营向综合型、复合型经营的转变。加快“生态家园”、景观房地产开发,建设高品位娱乐设施,发展休闲旅游。第三,要实现旅游企业从各自为战向区域联合的转变。对内,强化景点、景区之间的联合,发挥联合优势。对外,加强与杭州黄山等国际著名旅游城市及周边旅游城市的联合,主动融入全国旅游大市场。 把生态城市做好。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是临安市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一要高起点编制城市规划。立足“小城建名城”,树立建设生态城市的指导思想,提高规划者、决策者、实施者和广大市民的生态意识、坚持超前性、权威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原则,编制好城市核心区、外围区规划,做好市区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让规划覆盖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二要全面培育城市特色。立足生态优势和吴越文化,深入研究城市布局、产业、建筑、色调、文化等特色的具体内容,并制订实施方案。要重点培育绿化特色,大量采用本地珍稀树种、草种,建设“城市水中森林”等一批绿化精品工程,使市区成为临安生态形象的一个缩影。要培育建筑特色,统一风格、色调、立面等要求,塑造古城新貌。继续推广城市生态型住宅。发展城郊低层独立式生态型住宅。三要加强环境建设和管理。进行“三溪”治理,搞好旧城改造,加快“退二进三”。到2005年,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要在90%以上,城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在95%以上,城市建成区的烟类控制覆盖率要达到100%。 把生态文化做深。一要弘扬优秀历史文化。重点搞好“一馆两园三区”建设,也就是博物馆,钱王陵园、吴越文化公园,洞霄宫遗址区、河桥古镇区、天目文化区,全面提高城市品位。二要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发展以旅游服务为特色的文化产业。举办一批重大文化活动,提高临安市作为文化盛事举办地和艺术交流集散地的地位。发挥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优势,繁荣根雕、石雕、木雕等民间艺术,培育工艺品市场。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各类教育园区。与浙江林学院共同建设好“绿色硅谷”。三要广泛开展生态科普活动。以青少年为重点,把生态保护教育纳入公民道德建设规划。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一批生态科普基地。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制定市民生态保护行为规范,成立环保自愿者队伍,增强全社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意识。
|
|||||||||||||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