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位于浙江省东北部,东离东方大港宁波62公里,西距旅游城市杭州72公里,北濒杭州湾,与上海隔江相望,.....
 
 
 
 
 

                                     
叶适
     

  叶适,字正则,学者称水心先生。南宋绍兴二十年 (1150)阴历五月初九日(公历五月二十六日)生于两浙东路温州瑞安县县城南门望江桥一带,一个三世贫穷的家庭。

  《宋史》卷434《儒林四·叶适传》(下简称《宋史》本传) 称他为“温州永嘉人”,这是指他十三岁左右跟随父母迁居永嘉县而言的。

  叶适写的文章,时常在文末自署“龙泉叶适”。因此,清光绪《龙泉县志》以叶适为宋代龙泉人,这是错误的。叶适为他父亲叶光祖所作的《致政朝请郎叶公扩志》(下简称《叶公圹志》,说得很明白:

  “公姓叶氏,讳光祖,字显之。祖公济,游太学无成,赀衰,去处州龙泉,居于温,至公定为永嘉人。” 这里,叶适只简单说明他的曾祖叶公济由龙泉迁居温州。关于叶公济的生平,叶适文集中只有这么一句。以后,叶适次子叶*所作《叶文定公墓碑记》(现存于温州市瓯海区《永强英桥 叶氏宗谱》,下简称《墓碑记》)则有较多的说明:

  “其(指叶适)先居处州龙泉,徙居温州。曾祖公济公,国学上舍生,*鲍氏。”

  国学即是太学,叶适说叶公济“游太学无成”,叶*说明叶公济是太学上舍生。太学是两宋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北宋时期设在首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招收入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入学肄业,隶属于国子监。太学在北宋初年,规模尚小,至熙宁、元丰年间王安石变法时,王安石认识到科举 制度的弊害,打算以学校来培养人才,统一思想,于是在熙宁四年(1071)十月立太学三舍法。初进太学的学生称为外舍生,名额七百人,内舍生名额三百人,上舍生名额一百人。学生各执一经,从太学博士受学。外舍升入内舍,再升上舍,均需经过考试视成绩决定取舍。上舍生成绩优良者,可以免除解试直接参加礼部试,或免除礼部试,直接参加廷试(皇帝亲自主持 的考试),赐进士及第。

  叶适的父亲光祖死于南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享年八十五岁,当生于北宋徽宋宣和元年(1119)。叶公济是光祖的祖父,相隔两代,一代以20岁左右计算,叶公济的青年时代恰恰是在熙宁年间(1068~1077),而他所肄业的太学也正有外、内、上三舍之分。叶公济“游大学无成”,说明他的学习成绩不佳,没有取得免除解试或礼部试的资格,更谈不上赐进士及第、为官作宰了。以后更因家道中落,于是离开龙泉迁居温州。

  叶适的祖父叶振端,《墓碑记》作“瑞安邑庠廪,*戴氏。”所谓庠生、廪生,这是明清时期生员的称呼。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是,生员(或称秀才)、举人、进士;而宋代科举制度是,解试及格(称乡进士或举人)后即可参加礼部试(亦称省试),廷试及第成进土。北来中期以后,进士及第,廷试仅排定等第、名次,不再黜落。北宋时期的温州和永嘉、乐清、瑞安、平阳四县均先后设有州学和县学。瑞安县学设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南宋绍兴十三年(1142)再予扩建,有重门、两庑、讲、大殿,“设堂以肆讲习,两庑为斋,以处学者,累屋为阁,以储经史。高明深旷,为一方壮观。所以,当时瑞安只有县学学生,并无“瑞安邑庠、廪生”,这是后人误改。不过,这倒 可以说明叶适的祖父叶振端已定居于瑞安了。叶适的父亲叶光祖,是个“教数童子以自给”的蒙师。以后因叶适显贵,得封赠为朝请即,从六品,赐紫衣金鱼。死时,后叶适已官至兵部侍郎,故封赠为正议大夫,从三品。 叶适的母亲杜氏是瑞安县人,祖上“世为县吏”,是县衙中的吏役。宋代的官员并非世袭,而且本地人不得担任本地官员,必须回避;吏役则是本地人,大多是世代相传,盘据一方,上期下压,是宋代政治腐败的一面,也是历代市治的弊端。叶适 的外祖父不愿充当吏役,迁居农村,置些田产过日,但不久家中便衰败了,所以女儿嫁给“贫匮三世”的叶家。叶家自叶适的曾祖迁居温州后,家境本就不好,加上温州连年水灾,“室庐 什器偕尽”,因此家中非常贫穷。父亲教几个儿童,所得微薄,不足以维持家庭生活,幸母亲杜氏贤惠勤劳,拾取一些苎麻,纺织成少量布匹来补贴家用。因为太穷了,只好租住别人的房屋,东迁西搬,共迁了二十一次。而杜氏安之若素,认为这是妇女 女从夫的职责。当时瑞安工商业比较发达,叶家亲友都劝她使儿子放弃学业,改行去经商或学手艺来改善家庭生活,可是杜氏反不愿意。她对四个儿子教育很严,时常告诫叶适及其兄弟说: “我无力聘请老师来教育你们,但你们要努力读书。”又说:“一个人的成败得失,虽然不能完全由自己来决定,但自己必须发奋自立,不能因穷困而乞怜依赖于人。”正因为杜氏不愿使儿子放弃学业,所以叶适在母亲死后赞叹说:叶家能够继续保持为 士人家庭,完全是她见识高明且能忍苦坚持的缘故。杜氏因操劳过度,中年得病,缠绵床褥达七年之久。淳熙五年(1178)春,杜氏忽然能自己行走,有如常人,叶适这时恰亦进士及第回家,全家欢喜,认为可以从此痊愈,不料未隔几月,旧病发作而死,年仅五十三岁。以后叶适的父亲续娶,再生育二个儿子、三个女儿。

  叶适同胞兄弟四人,异母弟二人,妹三人。叶适是老二。大哥名逮,三弟名还,四弟名过,异母弟名迈和造;妹三人,嫁给孙夔、项士龙、伍衡尔。他的兄弟和妹夫大概都未出仕,叶适的文集中除在他父母的墓志铭中记其姓名外,其他文章均未有叙述。唯《永强英桥叶氏宗谱》记述叶适的四弟叶过,曾于庆元三年(1197)任建宁府教授,嘉泰三年(1203)任直隶常 州府同知,开禧元年(1205)任建宁府郡守,仅一年,因病致仕,徙居于永嘉场(今温州市瓯海区永强)二都英桥华盖乡六里。这里叶氏宗谱所记一些地名和官职都是明清时期的称谓,宋代的常州就称常州,不称常州府,如温州,宋代就称温州。因州本身就是一级的行政组织,州、府是同级的,下则设县。宋代只有少数地方设府,州或府的官佐没有“同知”,只有通判、主簿等官员,同知是明清时代知府的助理官员。叶过的后裔至今仍聚族定居于永强,但叶过本人的生平、官职,温州府县志 中现仍无法查到,宗谱一般都有为了祖宗荣耀捏造官职的毛病,故难知真伪,有待以后考定。

  叶适虽出身于“贫匾三世”的家庭,但由于母亲杜氏的良 好家教,未使他脱离学业,加上他自己努力用功读书,明嘉靖《温州府志》称赞他“十岁能属文”,在虚龄十岁时就能够开笔 写文章,是一个聪明俊逸的少年,以后便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社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