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第一强县绍兴托起中国纺织第一城

  新华网浙江频道10月11日电 浙江第一强县绍兴,是当今中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最大的纺织品交易中心。普通百姓则喜欢称它是“中国纺织第一城”。

  这里,年产纺织面料20多亿米,连接起来可绕地球50多圈。2001年,全县纺织业总产值达416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4.6%。这些面料90%以上是化纤织品,人们因此戏称:绍兴全县大跳“迪斯(涤丝)科”。外省来访者得知详情后,往往惊叹:这个强县,竟然“吊”在一根细细的涤丝之上!

  这,就是绍兴经济的最大特色。

  抓住机遇,从计划经济缝隙脱颖而出

  纺织业在绍兴有2500多年的历史。隋唐五代,如今县城柯桥一带已“时闻机杼声,日出万丈绸”。当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春风吹来时,这“千丝万缕”的传统使绍兴人几乎不假思索,就把纺织业当作了他们致富的最好门路。

  但是,计划经济的束缚使绍兴人有门难进:做丝绸,这里不产桑蚕;织棉布,拿不到国家分配的原料。

  绍兴人寻寻觅觅,发现只有化纤原料不受国家计划限制,而且“的确良”一类的面料十分紧俏,又无需凭票购买。绍兴县第一代乡镇企业家、现任浙江华天实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的马仕秀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我们就像发现了金元宝一样高兴。第二天,我就与供销员一起坐上火车,到沈阳采购化纤丝去了。”

  从市场缝隙中抓住了这个历史性的机遇,整个绍兴县“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成千上万会织布、懂印染的能工巧匠竞相仿效,全县很快冒出了上千家化纤纺织和印染小厂。古镇柯桥的一条老街也成了热热闹闹的“布街”。200多名布贩“布要不要,布要不要”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连早已少见的乌篷船也呼啦啦地冒了出来,在水网河道穿梭不息,当起了外来客商和生产企业的“信息员”和“中介商”。

  此情此景,令绍兴县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兴奋不已。他们急农民之所急,大规模开展人才普查,挖掘“草木才子”,帮助企业建立起自己的管理、财会、技术和供销4支队伍,为刚刚破土而出的纺织业“幼苗”下了一场“及时雨”。

  短短几年时间,绍兴县以化纤为主的纺织业已成气候。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值占了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一大半。全县年产化纤纺织品超过亿米,日产48万米,换算一下,达15万丈,盛况远远超过历朝历代!

  三大创新,不断强化特色优势

  然而,市场并不理会创业人的艰辛。1987年,绍兴县纺织业产值虽比上年增长21.6%,而利润却突降21.8%,许多企业甚至无利可图。织机依然运转着,但那“啪嚓—啪嚓”的声音,人们听来却分明是扎心的“白织—白织”。

  于是,本来就有的疑虑越来越大:“‘涤丝科’还能跳多久?”“把全县的经济命脉系在一根细细的丝线上,到底科学不科学、合理不合理?”

  对此,县领导没有作出简单的回答。他们在广泛调查分析后认为:对县域经济来说,特色就是优势,不能再搞什么“门类齐全”。让各种生产要素集聚于一个产业,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正是规模经济的有效形式之一。眼前出现的问题,不在一业独大,而在于流通跟不上生产,市场销售方式还停留在摆摊甚至“提篮小卖”,以致费用支出高、信息反馈迟,造成产销脱节。产品单一,产业也只限于织造这一环节,上游原料受制于人,下游产品没有开发,也是重要原因。再就是装备落后,技不如人。

  孩子大了,要穿新衣服;产业大了,市场要创新。1988年10月1日,被列为县政府十件实事之一的室内轻纺市场在柯桥古运河畔正式开业。几经扩建,这件“新衣服”越做越大。现在,它已成为世界最大纺织品贸易集散中心,全县化纤织物有65%通过这里销售出去,并带来了巨大的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

  1991年,光明丝织厂引进第一台无梭织机。此后数年,全县共投入100多亿元,引进了2万多台无梭织机,占全国同类先进纺织设备总量的70%。

  围绕一根丝线,产业链越拉越长:上游,从化学纤维制造、聚酯合成直至石油化工;下游,从印染、印花延伸至服装业。不断拉长的产业链,优化了内部资源配置,增强了整体竞争能力,使纺织业块状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

  与技术创新同步,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不断深入。1993年,绍兴县在全省率先拉开了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内容的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序幕,70%的企业实行了机制转换。1998年,县委、县政府再次推动乡镇企业“二次改制”,明确提出:不搞人人持股,经营者要持大股、经营层控股,并率先实施管理、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两年时间,全县乡镇企业改制面超过99%。

  体制创新,进一步推动了技术创新。仅2001年,全县完成技改投入30多亿元,今年将达60亿元,为历年之最。

  市场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强化了纺织业的特色优势。在2000年市县区划调整中划出5个镇、区域面积减少五分之一的情况下,200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比1998年增长了64.33%,利润增长95.39%,纺织业的比重也从65%扩大到74.6%。

  放眼世界,建设两大国际中心

  1998年初,受东南亚金融风波影响,客商如云的轻纺城突然变得冷冷清清。几经市场洗礼的绍兴人沉着应对,从全球范围的比较中找到了症结:本县纺织品外销率仅3%,而在化纤业发达的韩国,这一比例高达70%以上。

  巨大的差距,就是巨大的潜力。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继续提高产品档次,打向国际市场。当年,绍兴县及时出台了《关于鼓励扩大自营出口的若干政策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一时间,纺织企业百舸争流闯大海。到2001年,自营出口企业从1997年的20多家猛增到275家,出口额从不到1亿美元猛增到8.54亿美元,纺织品外销率从3%猛升到35%。今年1至7月,出口额达7.25亿美元,同比增长53%。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之后,绍兴县确立了更高的发展目标:着眼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把绍兴县打造成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和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根据新的定位,绍兴县域经济将纳入绍兴市三大组团的城市化构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乃至世界大市场的格局中。新规划的100平方公里滨海工业区建设已全面启动,短短两个月时间,签约项目达18个,总投资20亿元。这里,将成为全面提升纺织业、接轨国际市场的新平台。(浙江日报/王瀛波 蒋鑫富)

Copyright©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