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农村经济

  一、温岭农村经济

  温岭市位于浙江省东海沿海,属我国沿海开放地带。境域三面濒海,海岸线长达235公里,总面积为920平方公里,总人口112.8万人,耕地面积近50万亩。境内有省级风景区——长屿硐天和方山,有省级森林公园——江厦森林公园,还有国内规模最大、位居世界第三的温岭江厦潮汐电站。 海滨石塘,风光旖旎,独特的石建筑文化,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画家和摄影家,被誉为“东方的巴黎圣母院”。 太平镇五龙山上的石夫人峰是温岭的象征,她亭亭玉立,俯视着温岭翻天覆地的巨变。

  温岭是温黄平原的粮仓,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浙江省粮、鱼、盐的重点产区。改革开放以来,温岭市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 持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深化农村改革,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温岭市的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善逐合理,农业产业化和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明显提高,乡镇企业保持较快的增长,农村现代化建设已露曙光。199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47.7亿元、名列全省第1位,农村经济总收入407.3亿元、名列全省第3位,农民人均纯收入5035元。近年来,温岭市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市)”、“全国农业生产百名大县(市)”、“全国农民收入先进县(市)”、“全国菜篮子产品生产先进县(市)”、“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并被列入“浙江省科技兴海示范县(市)”、“浙江省农村现代化建设实验区”。

  二、温岭农村改革二十年变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温岭市以改革总揽大局,坚持解放思想, 抓住机遇,加大力度,发扬“超、创、干”精神,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7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39.86亿元,农业总产值46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7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718元,分别比1978年增加189.59倍、27.7倍、22.23倍、59.72倍。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全省先进行列,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明星县(市)、全国农民收入先进县(市)、省首批小康县(市),还被定为浙江省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和浙江省农村现代化实验区。回眸农村改革开放20年,是温岭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20年,是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20年,也是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20年。

  1、农业生产稳定增长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广大农民的伟大创造。我市自80年代初实行农村改革以来,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力获得了大解放,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199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1.35亿元增加到46.03亿元,增加27.7倍;粮食生产在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但总产量多年来仍稳定保持在35万吨左右,实现高产稳产。水果从0.12万吨增加到9.63万吨,增长80.25倍,其中温岭高橙发展之快,栽培面积达2.1万亩,年产量达0.5万吨,1996年3月被中国特产之乡评委会授予“中国高橙之乡”;畜禽业从家庭分户养殖走向大户规模养殖,涌现出2个万头养殖场;水产品总产量3.66万吨,增加到45.86万吨,增长12.53倍,名列全国第二,全省第一;山地造林和平原绿化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4.7%,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市)。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现代农业起步较快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市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为目标,加快农业现代化为方向,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现代农业的示范和样板,全市已建或在建的12个各类园区,分布在10个镇(乡),实施面积1.16万亩已投入资金1600万元,初步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渠相连”的现代农业新格局,泽国农业示范园区和太平蔬菜示范园区被列入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坚持“稳制活田,三权分离”、“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全市10亩以上种粮大户有2549户,经营面积7.06万亩,名列台州首位。以政府投入为导向、镇(乡)、村、户投入为主体,大中型农业机械迅速增加,联合收割机发展到420台、烘干机12台、插秧机14台、抛秧机15台,农机化水平大大提高,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三弯腰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科教兴农步伐加快,良种覆盖率达96.95%,种植优质早籼25.45万亩,轻型栽培面积9.71万亩,工厂化育秧3.5万亩,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和应用。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造就了一支庞大的农技队伍,拥有各类技术人员1.34万名,其中高中级808名,还有1546名获得“绿色证书”。先后投入8.13亿元,相继建成金清新闸一期工程、江厦排涝隧洞、石塘避风港、百里高标准海塘、建设防渗渠道合格村,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现代农业的希望已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各地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手段,效益为目标,按照“产品调优、质量调高、规模调大、效益调好、后劲调足”的思路,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着眼发展新兴产业、开发名特优新产业,主攻高薪技术产业,做到确立一批,巩固一批,提高一批,发展一批,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出现不少产业带、产业群和产业链,推动了我市的区域经济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粮食生产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告结束,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商运建服齐头并进。全市1997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39-86亿元,第一产业收入44.92亿元,占10.21%,第二产业317.25亿元,占72.12%,第三产业收入77.69亿元,17.67%。真正实现第一产业稳步增长,第二产业巩固提高,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二三产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31.19%跃升为89.79%。不同产业、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专业市场悄然兴起,迅速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市有各类专业户1万多户、专业村230个、专业乡10个、专业市场83个,农业龙头企业76家,其中省级2家,台州市级12家,带动户数2.63万户。目前全市有10多万农民离乡进城,走南闯北,活跃在全国各地,走向世界,农村经济正朝着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4、农业劳力大批转移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大批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已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排头兵和先行者,由传统的农民转变为从事非农产业为主的新型农民。1997年全市农村劳动力63.88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的25.57万人,占40.03%,第二产业的20.15万人,占31.54%,第三产业的18.16万人,占28.43%。而1978年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只有6265人,第三产业则寥寥无几。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每个劳动力创产值从1978年的78元上升到1997年的6917元。20年的农村改革,特别是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稳定推进,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土又离乡。农业职业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相应变化。现在的农民,既有从事农业的,从事工业建筑业的,也有从事第三产业的各个行业。有的成为厂长经理,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者,一个个具有不同性质的农民群体逐渐形成。此外,农村劳动力跨地域流动的人数不断增加,全市有9.88万人跨区、跨省、跨国流动,占农村劳动力的15.72%。

  5、乡镇企业突飞猛进

  改革开放20年,我市按照“抓改革、促民营、上三资、保重点、增效益”的十五字方针,乡镇企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从“异军突起”到“半壁江山”,再到“四分天下有其三”。1997年全市乡镇企业总数达242214家,其中工业企业24202家,从业人数23.33万人,其中工业企业从业人数2.27万人。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达303.2亿元,比1978年增加280.18倍,其中工业产值299.6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94.99%,完成出口交货值22.83亿,其中直接出口交货值17.8亿元,三资企业118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年产值超亿元的有6家,超5000万元的有21家,超1000万元的有233家,超500万元的有564家,超100万元的有2550家,拥有企业集团11家。实现亿元村65个,5000万以上的村104个,1000万元以上的村313个。特别是具有本地特色的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企业迅速崛起,1997年全市个体和私营企业20779家,从业人数11.2万人,企业产值达162.2亿元,股份合作企业3447家,从业人数11.5万人,企业产值133.4亿元,民营经营已成为经济的主体,企业产值占全市乡镇企业产值的97.47%,日益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至今在全市范围内,已形成“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多路并进、共同发展”的活跃局面。20年乡镇企业发展史充分证明,乡镇企业不仅是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

  6、市场建设繁荣兴旺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市场建设走到了一条辉煌之路,率先打破流通领域中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基本形成了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商品市场网络。随着市场建设领域的进一步拓宽,规模、档次、水平的显著提高,为发展温岭农村经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涌现出一批闻名遐迩的专业市场,松门水产品交易批发市场为同类市场中的“中国之最”,横峰珍珠交易批发市场成为浙江珍珠及制品的集散地。1997年全市有各类市场198个,其中农副产品市场106个,占市场总数的53.54%,市场成交额123.06亿元,其中超亿元的市场19个,有3个市场被评为省三星级、二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市场群体个数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一直来雄居全省首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崭露头角,逐步发育成熟。全市已建有科技市场,劳务市场,资本市场、信息市场等36家,有力地为企业和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提供了人才、劳力、技术、资金、信息、服务,为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科学配置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实现建一处市场,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

  7、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以撤县设市为契机,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修编规划,到2010年把温岭建设成为“一个中心,五大区块的组合式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奋斗目标。根据这一总体规划,以改革的胆略和气魄,依靠民资,聚集资金,加快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农村社会结构以分散的村落为主体,向以小城镇为主体转变。全市建制镇从原来的9个发展到现在的26个,占全市镇(乡)总数的76.47%,成为全省城镇最多的县(市)之一,市域城镇密度平均42平方公里为1个,每1000平方公里拥有28.26个。在26个建制镇中,城镇人口95.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5.09%。小城镇的繁荣和崛起,“反哺”和推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化水平的提高。迄今全市2.42家乡镇企业中,有90%以上布点在城镇,198个商品市场,就有92.46%聚集在城镇之中。泽国镇确定以贸兴镇战略,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目前拥有24个专业市场,市场的兴旺发达,促进了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城镇的跳跃式发展。小城镇综合体制改革,既大溪后,泽国、太平、松门等镇又拉开帷幕。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将成为居民,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

  8、外向经济迅速拓展

  在对外开放中,立足外贸、主攻外资、开拓外经,全面发展,改善优化投资环境,积极组织各种招商会、洽谈会、展销会,引导企业把握国际市场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农村经济已从封闭型的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开放型的商品经济转变。乡镇企业已成为出口创汇的生力军,1997年,全市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达22.33亿元,其中大溪、石塘、泽国、太平、松门、横峰、箬山等镇的出口额均超过亿元大关,机电、皮塑、鞋帽、服装成为外贸出口的重要支柱,出口额达11.83亿元,占出口总额的53%。产品远销到北美、南美、东欧、西欧、中东、非洲、东南亚及港台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36家重点工业企业中,50%以上是开放型企业,3家重中之重企业均为开放型企业,全市有10我家企业获得了自营出口权,自营出口创汇7000万美元,居省第6位,对台小额贸易超1000万美元,居全省首位。现有出口产品生产企业347家,在境外开办企业有20家。“三资”企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全市累计兴办“三资”企业208家,注册资本17026万美元,协议利用外资8316万美元,台州市独占鳌头,省内领先水平。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在不断加快,前景也十分广阔,国际竞争能力日益加强。

  9、农民生活显著提高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增长,提前跨入小康行列。199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18元,比1978年的79元,增长59.72倍。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7.16平方米,还有36.63%的人口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在此同时,农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105.04元增加到3825.41元,增长36.43倍。根据调查统计,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视机112台(彩电64台)、电冰箱23台、洗衣机20台、录像机14台、收录机25台、自行车144辆、手表654只,Bp机8.98只、电话机14.63台、移动电话0.21只、摩托车16辆、想也不敢想的小轿车也进村入户。耐用消费品、医疗保健及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均比改革开放前有了成倍或几倍的增长,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呈块速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真象人们所说的那样,吃的讲营养、住的讲宽敞、穿的讲漂亮,可以与城镇相媲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省级验收,并列为省农村现代化实验区。扶贫取得实质性效果,全市4个贫困乡,、15个贫困村全部摘掉“贫困帽”,向脱贫致富奔小康迈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10、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市的交通、通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交通建设大步快上,六大区块组合、高速通道衔接、城乡一体布局、半小时经济圈的交通蓝图已经构画,先后投资5.16亿元,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公路,乡道以上公路进行拓宽改造,路面铺装率从15%提高到85%,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从0.3公里增加到1公里,道路建设明显改观。通讯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市程控交换机总容量达15万门,城乡电话用户14.12万户,移动电话信道容量3.6万门,移动电话用户2.3万户,无线寻呼10.07万户,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乡乡通电缆,村村通电话,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保障。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居全省前列,1997年小学、初中、高中(含职高)在校生分别达到96583人、50988人、14266人,初中入学率为95.53%,初升高比例为56.19%,素质教育开始实施,成人教育多形式普遍展开。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34个,床位1970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520人。广播电视加快发展,开通了有线光缆同频传输广播,有线电视联网镇乡达94.12%,有线电视用户17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4.12%,有线电视用户17户、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7%。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处在全省的先进水平。

  20年的改革开放,农村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温岭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温岭的知名度不断提高。面向未来,任重道远,我们要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坚持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温岭建设成为一个文明、富裕、繁荣的新农村。

  开采、冶炼、陶瓷等工业生产为温岭市最早发工业经济基础。

  近十多年来,温岭新兴工业迅速崛起,形成了以机械电器、水产食品、医药化工、皮塑、皮革、鞋帽服装等行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摩托车、分马力电机、工业流水线装备、各种泵类以及电动刮水器和电动洗涤器为主的汽车配件等畅销国内外。水产食品加工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其中虾仁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成为国内外闻名的“虾仁王国”。传统的手工艺术独具特色,饮誉海内外。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