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接触义乌

人文义乌

强市经济

招商引资

 

义乌市改革开放20年的主要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特别是撤县建市十余年来,义乌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过去的二十年,是非同寻常的二十年,是义乌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二十年,是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革的二十年,是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二十年,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得到实惠最多的二十年。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县向经济强市的巨大跨跃。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05.3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35元,增加到1999年的1.6万元。1978年-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8.5%,。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779万元,增加到1999年的6.28亿元,增长了53.3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从1978年的2.8亿元,增加到1999年底的153.16亿元,增长了54.7倍。全市第一、二、三次产业在内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57.4:21.1:21.5调整为1999年的5.7:49.5:44.1。1995年义乌市进入了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和浙江省十强县市行列。

  市场取向改革较早,实现了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在全国率先开放并培育了全国乃至东南亚最大的小商品市场。目前,拥有商位2.6万个,从业人员7万多人,营业面积70多万平方米,汇集了28个大类8万余种商品,有4000余家中外企业在义乌设立总代理、总经销,有600多位外商常驻义乌组织小商品出口贸易,商品出口到9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已连续9年位居全国集贸市场榜首。建立了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农贸城、物资市场、木材市场、家电市场、通信市场、室内用品市场等7个专业市场和30多条专业街为依托,运输、产权、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了投融资体制改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义乌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条条框框,初步形成了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增强了义乌经济的生机和活力。 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实现了温饱到小康并向富裕的跳跃发展。改革开发以来,义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昔日落后的农村小集镇已发展成为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商贸中等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2.8平方公里拓展到现在的26平方公里、人口从2万余人增加到36万。建制镇由1978年的2个增加到目前的16个。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一大批农民因经商办厂率先致富,全市人民生活实现小康。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12元,比1978年的128元增长了37倍。农民人均居住用房面积达到49.59平方米。全市电话普及率由1978年的每百人0.52门、1988年的1.22门增加到1999年的28.44门。1996年,我市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小康县市。

  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实现了从自然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的深刻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市的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中国现代民羊绘画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市”,连续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一大批祖祖辈辈在黄土地上耕耘、繁衍的农民闯荡市场,驰骋商海,接受市场经济、现代文明的洗礼,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平竞争观念、民主法制观念、开拓创新意识等不断增强,体现现代文明的生产方式正在形成。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社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