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9月13日电 在三门县沙柳镇海拔500多米的大山深处,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演戏专业村。近日,我们踏着春天的脚步,翻越5座山头,穿过29个山弯,慕名登上这个叫金板山的小山村。
在村口,迎面是一座古色古香的老祠堂。镇里随行的同志告诉我们,这里除了开大会,更大的用场是村民们用来排练戏剧节目。
村党支部书记周瑞国介绍说,金板山有200余户人家,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吹拉弹唱。过去,村里约有七八个业余剧团,比较零散,近几年为适应演出市场的需要。村里组合成3个阵容整齐的民间职业越剧团,仅演员就有90多人。说话间,从一幢绿荫掩映下的小楼里,传来几声江南韵味的越剧调。进屋一看,是一位留着长长秀发、着装时髦的姑娘。
姑娘名叫周亚群,其父周瑞常人称“戏老板”,办有金板山越剧团,手下有35名演员。亚群和姐姐演旦角,大哥拉二胡,二哥演生角,父亲敲大锣,母亲做导演,一家人全是剧团成员,是村里阵容最强的“越剧之家”。小周姑娘告诉我们,剧团正在玉环农村演出,她是昨天才回的家,明天一早就要赶回团里去。据悉,在金板山村,一家出几名演员,根本不是稀奇事。
在这样山峦重叠、交通又十分不便的大山深处,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演戏?望着我们疑惑的眼神,村支书老周解释说,金板山山高路陡。过去,村里人靠种席草养家糊口,日子穷得叮当响,文化生活更是枯燥乏味。平日里,村民们闲来无事,就吹拉弹唱哼几句解愁闷。久而久之,茶余饭后,收工出工,田头村口,出现了“二胡一响,喉咙痒痒”的景象。就这样,不搭台、不化妆,逢年过节,婚嫁寿庆,“一人唱戏众人和,山村一片乐呵呵”。当时,金板山人将自己自编自导自演的戏起名叫“爬山戏”。
金板山人人都会演戏唱戏,何不将“爬山戏”变戏为宝,出门赚钱?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周衍宗等第一批金板山人举家外出,肩挑戏箱,辗转象山、宁海、玉环、温岭等地农村演出,深受农民欢迎。
到了90年代,金板山人把原先零散的“爬山戏”改编成一部部越剧,组建起3个大剧团,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去经营。据悉,现在他们每演出一场戏收入都在1200元至1500元之间,一天演2场,一年四季有10个月在外演出,收入颇丰。
现在,金板山有半数以上的人从事演戏业,演戏已成为金板山人主要经济来源,村民们靠演戏赚来的钱盖起了小楼房,修筑起通往山外的道路。常年在外,开阔了视野,使他们见多识广,观念新潮,少数不会演戏的男性村民,也在剧团的牵线搭桥下,在外面找到了工作。(据《浙江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