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把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作为未来乡村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新华网首页时政国际财经高层理论论坛思客信息化房产军事港澳台湾 图片视频娱乐时尚 体育 汽车科技食品

2023年浙江省两会1月12日至16日在杭州召开。会议期间,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代表,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黄科威做客新华访谈,围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实践与发展等问题,分享了如下观点。

精彩观点
1
新华网
在您看来,建设未来乡村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您看来,建设未来乡村应具备哪些条件?
黄科威:横坎头未来乡村片区是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试点之一,包含横坎头村和周边汪巷、甘宣三个村。我们对这个片区按照未来乡村的场景化建设要求,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布局和建设。2022年下半年我们打造了美丽田园小火车观光游项目,通过这种方式把片区的既有资源点和下步要规划建设的项目串联起来,形成“连点成线集片发展”的整体推进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扎实推进未来乡村的各个场景建设。  
我认为在未来乡村建设中,要特别注重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体系的构建,产业是未来乡村打造中最重要的支撑,是实现村集体增收、村民增收并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二是智慧集成的综合服务体系的形成,尽可能把基层治理的各个事项通过数字化改革进行综合集成,从而打造高效便捷的为民服务体系,最大程度方便村民办事,比如2022年我们对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整合提升并建成了“未来乡村、医保到家”等项目;三是村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提升,重点是大力打造美丽整洁有序的村庄环境,不断提升村庄的文明程度,让村民和游客时时感受乡村的美、人的美。总体而言,就是要把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作为未来乡村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1
新华网
您认为,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实现产业、生态“两手一起抓”,打造共融共富的乡村新图景?
您认为,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实现产业、生态“两手一起抓”,打造共融共富的乡村新图景?
黄科威:要实现乡村振兴,最基础和首要的任务是要实现产业振兴,没有产业的支撑,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产业发展中特别重要的是要做到谋划的产业项目既富民又富村。  
从2003年开始横坎头村就一直非常重视产业发展,目前已形成“1+8”的产业发展体系,“1”就是红色引领、党建统领的推进机制,“8”就是八个主要产业,即红色旅游、特色小水果、会务培训、特色民宿农家乐、现代农业、农文旅融合、运动康养、团建拓展等。这些产业的发展,很多都是由村集体直接经营或合作共建,并且可以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达到既富民又富村的目标。  
我们在产业谋划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的形成,在不破坏环境、尽量不占用新资源的前提下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做资源整合,形成一个链条,让现有资源更好地发挥效益;另一方面对现有资源进行迭代升级,使之更加符合绿色生态的发展方向,如我们把村委旁边的旧厂房改造成现在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并正在谋划把村里的一个工业厂房建设成为康养基地等,从而让村庄在有机更新和整合重组中,逐步描绘出一幅共融共富的乡村新图景。
1
新华网
作为浙江省人大代表,您将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作为浙江省人大代表,您将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黄科威: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上,我们一直在做很多工作。  
一方面,我作为横坎头村书记,将和村里的党员村民及其他村一起,在发挥横坎头村引领作用的同时,带动周边村和其他村共同发展,重点从村域共富、区域共富、协作共富三方面来推进:  
村域共富方面谋划更多让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的项目,特别是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以及效益更好的特色种植业;区域共富方面注重在富村产业的打造中,和周边、其他村一起合作共赢;在和四川省凉山州昭觉三河村的协作共富方面,将在目前彝族传统文化表演、农产品销售等项目已经落地基础上,商量推进更多的合作项目。  
另一方面,作为浙江省人大代表,我也将积极建言献策,特别是在推进共同富裕方面,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一名基层代表的力量。
1
新华网
请问您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实践与发展有何感受?
请问您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实践与发展有何感受?
黄科威:“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我作为一名基层代表,亲身参与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对此也有很深的感受。  
梁弄镇人大代表联络站是全省首批基层单元建设试点之一,这些年来,我们通过数字化改革推动联络站的迭代升级,不断深化完善联络站功能,实现社情民意的“全天候”收集和“全流程”处理。如在汇民意、听民声方面,我们通过代表码、联络站码的方式,让代表和群众能够把发现的问题随时上传,并通过全过程的跟踪反馈第一时间解决这些问题,让基层治理更加高效。同时,我们还打造“流动联络站”,变“群众走上来”为“代表走下去”,并要求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下沉到联络站,直接听取最基层的声音,这些做法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村民群众对我们工作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  
作为一名基层代表,我认为,推进基层单元建设,就是要通过像人大代表联络站这样的小平台,来书写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大文章。我坚信,随着基层单元建设的深入推进,我们一定可以更好地听到人民群众的声音,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从而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来得更加强烈。  
(监制:翁璟 策划:马江 采写:王薇 参与采写:韩冰玉 胡炎桢 编辑:张灵)
01007007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