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6月11日电 (记者崔砺金 秦杰)“去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54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6个百分点。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长柴松岳把浙江农民增收的奥秘归结为朱总理报告中关键的两句话: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柴松岳告诉记者,农民增收难,“症结”大家都看得很透,但真正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药方”却不太多。其实最关键的是两点: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村经济,以效益为中心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浙江把提高农业效益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政府放手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自主安排生产,发展市场适销对路的名优特新高值农产品,全省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全省还建立、健全市场化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加快土地使用权向规模经营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集中。全省已经出现了30多万户专业生产大户和30万农产品购销大户,还吸引了一批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各级政府普遍加大了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发展“订单农业”
、实行股份合作、兴办中介组织等途径,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产品不仅卖得掉,而且能够卖出好价钱。农产品销售告别了“提篮小卖”,走向“盛装远嫁”。
柴松岳代表介绍,浙江农民闯市场,首先闯入了乡镇工业领域。通过明晰产权、股权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等各项改革,浙江98%以上的乡镇企业摆脱了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机制不活等弊病,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如万向集团改制成为我国第一家乡镇企业上市公司后,迅速发展成为拥有上万员工、58亿元资产的跨国公司。目前全省4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有一半来自乡镇企业。
柴松岳说,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发挥浙江农民善于经商的传统,引导社会各方投资兴办专业市场。围绕专业市场,发展区域特色工业。乐清的电器、永嘉的钮扣、海宁的皮革、永康的五金全国闻名。这些特色经济为小城镇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产业支撑,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现在浙江省农村非农劳动力已突破1000万,超过了单纯务农劳动力。可以说,浙江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奥秘在于“半数农民不稼穑”。
柴松岳告诉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浙江农民还走出省界、跨出国门,从事工商业经营,当上了老板。这种异地致富也是浙江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目前,全省有300多万农民活跃在全国各地,100多万浙江农民闯荡在异国他乡。仅在甘肃创业的浙江商人获得的年营业收入就有80亿元;湖州市有1.5万农民到全国各地承包了15万亩鱼塘,年创收1.5亿元;股份制的远洋捕捞船队漂洋过海,仅日本长崎一带,我国提供的冰鲜鱼90%都是浙江渔民提供的;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也到外省开发农产品基地,虹丰集团到黑龙江和俄罗斯承包了10多万亩土地发展粮食生产。
柴松岳认为,大批农民离开田地,并走出省门,大大缓解了浙江人口和资源的矛盾,并显著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使已经发展起来的效益农业真正起到了富农的效果,在总体上形成“种地不穷、不种地更富”的良好局面。(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