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省要论
会议议程(草案)
工作报告
代表名单
新华社快讯
媒体关注
视频新闻
新华社记者眼中的浙江
代表专访
近新届党代会闻回顾
十届党代会以来四年回顾
浙江党史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新华网 > 浙江频道 > 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特别专辑
一路领跑11年
         ――探寻浙江经济活力之源

  新华网浙江频道6月11日电 (记者慎海雄) 岁末年首,活跃的浙江经济再次以持续快速增长引起关注。去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5%;财政总收入835亿元,同比增长2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300元和4580元,同比增长11%和7·7%,继续名列各省、自治区前茅;外贸出口完成约230亿美元,同比增长18%,增幅跃居沿海省市之首。这是这个市场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在新世纪交出的又一份出色答卷,实现了连续11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速度增长的奇迹。

  从“上得快、跌得深”到“一路领跑”

  承受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大小,是检验区域经济活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由于工业基础薄弱,靠“轻、小、集、加”起家的浙江经济,尽管在改革开放初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长期像小草一样随着大气候的变化而摇摆。1989年在全国治理整顿期间,浙江经济的增长比例一下子从2位数的增长跌到了负0·6。“上得快、跌得深”,是当时浙江经济的明显特征。专家分析说,这种“打摆子”式的发展轨迹说明了经济基础的脆弱、经济规模的狭小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浙江省正视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解放思想,突破“禁区”,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动农村工业化,让千家万户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1991年,以多种所有制经济经济为代表的浙江农村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48·3%;而经过短短三年的突破性发展之后,1994年这个比重达到了76·5%。温州、台州、金华等地市历史上是浙江经济基础最薄弱的地区, 但随着众多家庭工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出现,这些地区依托“前店后厂”式的发展模式,涌现了成百上千个生产钮扣、眼镜、鞋类、灯具、服装等专业村、专业镇,各类专业市场星罗棋布,形成“小商品、大市场、高回报”的良性循环,经济规模迅速扩大。1978年,浙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31元,而到2001年增长了43倍之多;综合经济实力也从1978年的全国第12位上升到了第4位。对于一方经济而言,当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只要其结构是合理的,基数的增大必然导致稳定性的增强。浙江区域经济的蓬勃繁荣,为经济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有制结构的不断优化,使浙江经济在运行中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力增强,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计划波动症”迅速消除。以工业经济为例,浙江非国有经济的产值比重从1978年的38·7%上升到了现在的95%以上。这些非国有工业受“长官意志”的影响较小,投资和经营的决策相对慎重,发展的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抗衰退能力。纺织、服装、机械、皮革这四大行业是浙江工业的支柱,全国市场已经多年不景气,但浙江的民营企业却依然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去年1-11月,浙江这四大行业实现的利润分别占了全国同行业利润总额的36%、32·9%、30·1%和29·5%。

  渐入佳境的浙江经济不仅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发展轨迹,而且出现了“一路领跑”、一枝独秀的景象,持续快速增长达11年之久,其中最高的年份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去年,浙江GDP的增长仍然高出全国3·2个百分点。

  从“管家婆”到“织网人”

  环境就是生产力。在经济基础、所有制结构等有了根本性改善后,软环境建设是确保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保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浙江还出现过农民将卖不出去的蘑菇堆在县政府门口、企业主因为产品滞销带着工人找政府的情景。随着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和观念的深入人心,浙江的干部群众都认识到指望政府“包治百病”是不现实的,必须在市场大潮中找到各自的定位。 一段时间里,不少地方提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但从实践中摸打滚爬的浙江人却发现,政府的职能也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当“管家婆”、“搭戏台”逐步转移到做“织网人”,从大包大揽中解脱出来,适时调整政府角色。湖州市委书记杨仁争说,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是党委政府角色定位的过程。营造好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是各级党委政府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重点。

  经过几年的实践,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精心编织的两张“网”已经初见成效。一是“服务网”。目前,覆盖全省县级以上部门的政府服务网络已经基本建立,服务经济的大环境形蔚然成风。各地普遍设立了各种形式的便民服务中心和经济环境投诉中心,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玉环县推行全程代理制,将19个县级部门涉及的268件办事项目全部纳入便民服务中心,平均每个月受理1万多件,办结率百分之百,“吃拿卡要”现象基本杜绝。省级各部门也及时推行了“一门受理、规范审批、限时办结”的审批方式。2年多来省级50多个部门共减少审批、审核、核准等总事项1277项,其中审批事项比原来“砍”了一半多;150多项检查评比和达标项目也被取消。

  二是“安全网”。社会保障“安全网”的完善使浙江经济在改革中逐渐抛弃“后顾之忧”,实现了企业改革、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的同步协调。今年,浙江省城镇职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增加了27·5万人。浙江传化集团等一批私营企业也主动将员工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畴。为了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浙江省各级政府拿出86·4亿元,增加对社保资金的支出。省里还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的城乡一体化,让农民也享受到失业救济。浙江省长柴松岳表示,“安全网”的建立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浙江各级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增强执政能力的标志。

  从“走西口”到“闯外洋” 曾几何时,“浙货”被称为“三北”产品,主要市场在中西部地区。这是由于得市场风气之先的浙江人中有200多万在中西部地区“安营扎寨”,他们在销售浙江大量低档日用产品的同时,也将市场经济的观念传遍了大江南北。浙江人在改革开放初期跨出家门,为他们在经济后续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资金实力和市场经验。

  如今,当年义无反顾“走西口”的浙江企业不仅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浙货”也升级换代,脱胎换骨,成为市场名牌;不少企业还闯荡国际市场,做起了“洋买卖”。去年,万向集团在美国成功收购了6家企业。这家当年从打铁铺发展起来的现代企业,如今在国外有了17家收购或控股企业。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说,收购这些国外企业的目的,在于“收购”它们的市场,实施万向集团的跨国经营战略。截至去年年底,万向集团的出口创汇额达到了1·8亿美元。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浙江省已经在95个国家和地区创办了800多个境外投资项目,遍及贸易、机械、电子、服装等10多个行业,总投资超过4亿美元。与此同时,“浙货”的出口创汇步伐也明显加快。去年,全省新批的进出口企业中,拥有进出口权的非公有制企业达到900多家;非国有企业的出口增幅达46·4%。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由衷地表示,浙江外贸出口之所以长盛不衰,非公有制企业功不可没。由于目前浙江经济对出口的依存度已达到30%,出口拉动正成为浙江经济活力的新源泉。

  在欧风美雨中搏击的浙江企业,视野更宽阔,对全球经济的敏感度也大为提高。民营企业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说,全球经济形势严峻的时候,恰恰是我们抓紧经济结构调整,再上新台阶的大好时机。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飞跃集团利用一些海外企业不景气的时机,以低于市场价一半以上的价格,从韩国和台湾地区引进了一批高档设备,实现了技改上的脱胎换骨。如今,飞跃集团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包缝机出口基地,去年的出口额达7000多万美元,产品销往80多个国家与地区。(完)

频道主页 浙江省情 浙江焦点网谈 新闻追踪 冰点调查 政府网群 浙江知名企业论坛 服务广场 连载 社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本次大会全程直播由浙江省电信公司杭州分公司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