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6月11日电 (记者 潘海平)“我们这辈子受共产党的恩惠很多,说大的有三个:土改、改革开放,再就是农网改造。”
“太深的道理,我们不懂,农网改造就是‘三个代表’。”
······
总投资1000多亿元的农村电网改造,是党和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次大规模的集中统一投入。它的实施破除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性的瓶颈,大幅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不久前,记者在率先基本完成改造任务的浙江各地农村采访,许许多多的农民用朴素的语言,由衷地表达着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感激。
崭新的、银色的电线,无声地穿越田野、山川和村庄,惠泽千家万户,在农民心中又树起一座无字的丰碑。
“补平水桶上那块最低的木板”
革命老区浙江缙云县溶江乡地处山区,经济欠发达。近年来,一条宽阔的马路穿乡而过,通过隧道,直接通达到浙江省另一个经济发达地区――台州。由于劳动力相对便宜,台州不少企业打算把工厂搬到距离较近、交通条件已大为改善的溶江。县里看到这一机遇,也抓紧出台了十分诱人的优惠政策,如三年免收有关税收,低价征用土地,甚至连安排企业主子女到县里一家升学率全省有名的中学就读都考虑到了。可是,企业来一批又一批,全都摇摇头走了。道理很简单,这里的电力连农民照明都无法保证,怎么开得了机械化的流水线?
当溶江乡一筹莫展之时,农村电网改造开始了。通过改造,溶江全乡变压器容量比网改前增加了3倍、增加容量740千伏安,县电力局还承诺给部分进驻企业免费赠送变压器。很快,挂锁厂、五金厂、工艺品厂等18家外地企业前来安家落户。在一家新迁入的皮件厂里,溶江乡党委书记章光辉用那个经济学上最经典的比喻描述了电对农村经济的“致命性制约”:“犹如水桶上的最低的那块木板,它决定了水的高低深浅,这块板不补平,别的板弄得再高也白费。”
浙江诸稽市草塔镇下三房村农民,从十多年前开始从事家庭袜子加工。随着织袜机越来越多,村里仅有的一个变压器就频频“罢工”。村里依靠自身积累增加了一个变压器,电的供应稍有增加,村里的袜机就成倍增长,到新变压器增加到3个时,村里的袜机也增加到1500多台;后来,随着袜子市场竞争渐趋激烈,村里农民逐步淘汰国产袜机,大量引进进口的全电脑控制袜机。结果,漂亮的机器是买来了,
但电压忽高忽低,却用不起来。再添变压器也没有用了,因为整个农村电网供电都不稳定,不是下三房一个村所能解决的。大家都哀叹:事业到头了。然而,恰逢其时,农村电网改造改到了村里。如今的下三房村,不仅进口袜机运行没有问题,而且,两个袜子加工工业园区也正在崛起。下三房村的工业走出了“家庭”走向集约,迈上档次。下三房村干部说:“电的水平决定了下三房村袜子工业的水平。”
就像长年失修的机耕道,怎么也通不了高速的车队。建国后络续建设起来的农村电网,从未得到过大规模的改造,设施简陋,线路老损严重。据浙江省统计,改造前多数农村电网的线损率在30%左右,也就是说,送出的100度电中有30度左右在线路上白白“蒸发”。1998年冬天,浙江省境内下了一场大雪,过于纤细的农村电线难于承受负重,成片成片瘫痪,金华、兰溪、建德等一批县市整体性陷入“黑暗”之中。
长期在电力系统工作的金华市供电局副长陈关贤说:“农民最渴望的是致富,最需要的是发展,农网改造之所以让农民如此欢欣鼓舞,就是因为它解决农民发展上遇到的实际困难。”
“好日子不再是玻璃那边的香饽饽”
“日光灯跳不起,电风扇慢慢转,电视机无图像······”供电不足、电压不稳、电价偏高,网改前,电,是横亘的农村和现代文明间的一道门槛。一位农民这样向记者感受:“电不行,即便有钱也没法提高生活质量,好日子像隔着玻璃的香饽饽,就在眼前,却无法得到。”
多少年来,许多农民为改善生活水平购买的家用电器往往不能正常使用,甚至有把电冰箱当碗柜,洗衣机作米桶的。绍兴县夏履镇砩头村村长裘伯庆1995年7月22日购买的电冰箱因电压太低而“待岗”闲置了6年之久。武义县大田乡白衣坑村农民蓝连发对记者说,因为电压低,全村的电视机都放不出人像,十多年来,全村人过年时最大愿望就是能看上春节联欢晚会,可是年年盼年年落空。
农村供电质量的改善给农村带来了“家电热”。去年8月中旬的一天,浙江嘉兴秀城区一农民在江南商场一次性购买了春兰空调、华日冰箱、小天鹅洗衣机和74厘米海信彩电等家用电器,他说:“我们那里农村电网改造已经完成了,用电安稳了,而且用电也便宜了,你们城里人有的家电我都要有。”他所在嘉兴秀城区八联村网改结束后不久,就新添20多台空调、70多台洗衣机、120多台冰箱和230台彩电。
绍兴县夏履镇有21个山村,5600户山民背靠6.4万亩青山。然而,沿袭了数百年的“靠山吃山”、柴火做饭的老习惯,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的山林资源。
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保护林业资源,采取 “封山育林”、禁止乱砍滥伐等措施,并鼓励农民改变砍柴烧饭的习惯,然而,多数村民嫌用电太贵且不稳定,因而收效甚微。
但自从去年5月该镇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后,低廉的电价一下子激发了村民的电力消费欲望,许多家庭纷纷购买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等电炊具,全镇上下掀起了一场“厨房革命”。家住夏履镇叶家山村的一位中年妇女说:“过去,我们家用木柴烧饭做菜,由于火候掌握不好,火苗时旺时弱,烧出来的饭不是夹生的,就是焦糊味浓浓的。今年春节,我下山到镇上买了一个电饭煲和一个电炒锅,用起来挺方便,而且支出也不多。”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该镇已有70%的农户用上了电饭煲等新型炊具,生活方式正悄悄地发生变化。今年前5个月该镇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23.44%。延续数千年之久的袅袅炊烟正在浙江省绍兴县夏履镇上空消失。
“电顺了 ,气也顺了”
不少专家指出,当供求的矛盾日益尖锐,电的问题在农村事实上已经超越纯经济的范畴,演变为社会矛盾的一种表现方式。
几年前,浙江省诸暨市应店街镇的灵山坞村因信访告状出了名,干群关系紧张。原来,由于灵山坞村家庭织机发展较快,而变压器容量小,村里采取应急措施拉闸限电,织机户只能隔日轮流做,供电日趋紧张。
与此同时,由于管理不善,不少农户偷电,致使电价高涨,群众又不情愿交电费,全村拖欠电费最多时达12万余元,供电部门又不得不采取停电处理。当时停电时间长达25天,村民们又过起了点油灯、蜡烛的日子。群众怨声四起,村民们纷纷信访到镇、市有关部门,最后闹到许多妇女到市政府集体上访。村干部的主要精力、时间都折腾到用电问题上,但还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农网改造,给灵山坞带来了希望。1999年11月,灵山坞村作为应店街镇农网改造的试点村之一,新增扩容了6台变压器,总容量由原来的223千伏安增加到850千伏安。网改后,灵山坞村供电质量好了、电价降了,村民们的负担减轻了。村工业用电价由原来的每千瓦时的1.2元锐降到现在的0.82元,生活用电从每千瓦时0.86元降到0.53元。买了4台织机的农民老俞告诉我们,网改后全年最起码可节省支出近5000元。降低了轻纺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市场中更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近2年来,灵山坞村再也没有发生因用电矛盾引起的信访。而灵山坞村的织机从原来不到400台猛增到920台,户均1.6台,最多的户有10台织机。
目前,浙江全省已有56个县(市、区)的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工程通过了竣工验收,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其他县市的网改验收工作也将于近日结束。地处浙西的淳安县,农网改造后,低压线损率从以前的33%降至19%,仅此一项就可减轻农民负担423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农村电网改造3年来,农村电价水平大幅度降低,已累计减轻农民电价负担4.7亿元。
通过网改,农村电力管理也日益规范,乱收费和乱加价问题得到了有效的遏止,取消了村级管电组织,取缔了村级承包,电业局直接管理到户,再加上供电系统作风的显著改善,使得种矛盾纠纷走向缓和。
浙江省武义县是著名的"电老虎"一词诞生地。1983年,武义县纪委受理群众来信后,对县电力公司(武义供电局前身)大修队在施工中吃喝农民的酒肉,廉价购买木头、毛竹、竹器一事作出严肃处理,并通报全县。这一消息经媒体公布后,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指出,这是一种"电老虎"行为,要求坚决打击和纠正。全国从此掀起了第一次整顿电力及其他垄断行业不正之风的高潮。武义县供电局因此成了反面典型。
两网改造一开始,武义县供电部门就公布三条纪律:自带铺盖、自办伙食、不收纪念品。然而每到一村的改造工作结束,农民总是万般热情地挽留施工人员会餐,有的甚至放起了鞭炮,敲起了锣鼓。盛情难确,有的施工对只能接受。但是到了网改工作全部结束后,相关施工队的负责人又都回到吃过饭的村子,把吃饭钱一笔笔退还给村里,有的连续上门三四次,反复做思想工作,才使村干部勉强收下。
一位农民说的好:“负担轻了,闸不拉了,电工的脸好看了,电顺了,我们的气也顺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