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06 / 30 10:00:00
来源:新华网

最江南·醉杭州丨《耕织图》:中国农耕文化的诗画春秋

字体:

  “禾黍已登场,稍觉农事优。黄云满高架,白水空西畴。”这两句诗来源于《耕织图》中的一幅农耕图景。田园牧歌的生活风貌随着诗意的描绘而跃然纸上。那么,是何人创作了具有如此艺术造诣的《耕织图》?这些诗画图景对于后世又有怎样的社会影响呢?最江南·醉杭州丨《耕织图》:中国农耕文化的诗画春秋带你走进古时田间地头中国农耕文化的诗画春秋

  《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的楼璹所作,共有45幅,其中耕图21幅,织图24幅。楼璹在任临安府於潜县令时,勤勉务政,劝课农桑。他跑遍其县治十二乡,向当地的农夫蚕妇交流取经。长期的观察体验加之细腻传神的精雕细琢,使得《耕织图》成为了一部有深厚底蕴和艺术价值的农学佳作,深受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

  楼璹的《耕织图》还是诗画相配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中的45首五言诗一直流传至今。不仅如此,在清代《耕织图》又迎来一个鼎盛时期,有多位皇帝对《耕织图》进行重绘或配诗。清康熙皇帝每图亲题七言律诗并于图前亲书序文。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也命画师绘制《耕织图》,亲自题诗或作序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耕织图》在历史的兜兜转转中历经了千年浮沉,在它的诞生地——临安区於潜镇,现已建成《耕织图》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入口,有着题为“千年耕织,万载春秋”的大型浮雕,生动再现了男耕女织的和谐场景。主展厅分为耕织溯古、沃野膏腴、名典出世、耕古织今等四个单元,记录着从史前到清末的耕织演变史。馆中还收藏着袁隆平院士“科技兴农,造福百姓”的手书,以及最为完整精美的康熙时期耕织图册仿本。博物馆周边还建有中国《耕织图》文化园,这里吸引着青少年学生前来农耕体验,耕织研学。在阳光明媚的清晨,复古而雅致的耕织图文化广场便是这座小镇的最佳去处,在这里可以领略耕织主题雕塑的独特魅力,还能在宋风文化长廊间闲话家常、健身晨练,于生活的细微之处感受耕织文化的深厚意蕴。

  如今,於潜镇以“电子商务为犁,数字经济为梭”,数字赋能打造天目粮仓,运用5G视频技术,对5000亩稻田实施全过程实时管理,全力推进共同富裕,描绘着属于未来的耕织蓝图。在绍鲁村的皮园家庭农场,颇具规模的数字恒温大棚格外引人注目,棚里的农作物在现代农业技术的助力下吹响了收获的号角。临近的光明农场是耕织图村落景区的热门打卡地,一年一度的丰收节如约而至,金灿灿的稻浪飘香,村民们洋溢着幸福和喜悦。“耕织云图”的大幕也在此徐徐拉开,光明农场通过数字化的力量,推动农品进入城市的千家万户。潜东村探索乡村振兴共享模式,盘活闲置资源,开发共享书屋、享稻田、共享厨房、共享乡宿等共享项目,昔日的小山村逐步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型乡村社区。《耕织图》的故乡於潜镇兼蓄并包,诠释了独特的乡间美景与文化底蕴,在新时代让《耕织图》这张历史名片熠熠发光。

  於潜儿女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收获了富足和幸福,实现了从古时《耕织图》到“耕织云图”的时代飞越,唱响了“云时代”的田园新牧歌,於潜“耕织新城”的壮美图景正在这座千年古镇中泼墨绘就。

  编辑:张灵

  出品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

  联合出品:新华网浙江频道、浙江文艺出版社、华数传媒、看看浙江网

【责任编辑:张灵】
0100700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780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