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跳出传统优势找后劲
2022-07-21 10:21:24 来源: 浙江日报
图集

  行车湖州,满目翠色,无论乡村还是城区,大片的绿化都在提醒着人们,绿色是这里的名片。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湖州总绕不开“绿色”。

  日前,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在不久前的省党代会上,湖州也迎来新定位——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示范”与“典范”,湖州使命重大。这个GDP不足4000亿元的“小个子”怎么继续当标兵?跳出生态环境优势,到哪里去找后劲?

  在难以改变中改变

  走在湖州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听到“百坦百坦”,意思就是慢慢来,别着急。这个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历来有一种“有菜有酒、安安耽耽”的性格脾气。

  现实中,湖州有些东西同样难以改变。

  从地理位置看,湖州被杭州、苏州、无锡等万亿之城环绕,人才、资金等很难不被虹吸。

  从产业结构看,湖州传统产业比重大,高能耗产业占比高。2021年湖州工业增加值六成以上来自传统产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碳排放均高于省平均水平……

  “湖州要发展,首先要做大总量,面对当下情况,传统的部分是难以舍弃的。”湖州市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坦言。

  在不“舍弃”的前提下,成为绿色发展的“典范”,湖州不能“百坦”,也无法“百坦”。

  今年湖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聚焦绿色智造,掀开产业高质量发展崭新一页”“今后五年,我们要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

  “要把绿色智造打造成在全国具有辨识度的品牌。”湖州市经信局产业发展处副处长黄伟祺告诉记者,当下,湖州的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已与工业大市苏州相当,同样,湖州也是全国唯一的“绿色产品认证”试点城市。

  这还不够。

  为了支持绿色转型,湖州成立了“制造业战略咨询委员会”,聘请中国工程院钱旭红院士任主任委员,并成立绿色智造研究院,建立起以高端智库为支撑的决策咨询服务机制。“从更底层,摸清工业转型的路子。”湖州市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生态文明的典范,不能拖“双碳”目标的后腿。同样的,一旦湖州在探索绿色智造的道路上成功了,这座地理位置特殊的城市也将成为真正的典范——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中小城市产业转型探路。

  除了做大做强,走“专精特新”的“小而美”之路,同样是湖州努力的方向。

  最新谋划中,湖州开始加快专注于重点产业链细分领域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发展,力争培育100家以上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省“隐形冠军”企业。

  在小空间里找大空间

  待到商合杭高铁与在建的沪苏湖铁路衔接,湖州将快速通达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长三角中心城市。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如果湖州自身能级不够,没有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发达的交通只会加速被虹吸的进程。

  湖州必须有自己的“新王牌”。

  6月24日,湖州全面启动“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以高水平打造实力新湖州、活力新湖州、品质新湖州、人文新湖州、美丽新湖州、幸福新湖州为实践目标,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其中产业是“实力新湖州”的支撑,也是第一张“王牌”。“难以割舍”的传统产业,压缩了湖州的发展空间,但湖州必须破题,在小空间中找大空间。

  走访中,不少干部对湖州正在布局的八大产业链充满期待。

  那是美好的新增量:做优新能源汽车、物流装备、合金特材3条“强链”,延长工程机械、光电通信及半导体、数控机床3条“短链”,壮大生物医药、地理信息2条“新链”。

  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比,这些高新产业无疑是更高级的“绿”。

  2019年,长兴引来吉利汽车后,紧接着捷威新能源来了、蜂巢能源来了。短时间内,湖州这座县城已初步形成涵盖上游原材料及关键零部件、中游整车制造、下游汽车后市场服务的产业链。

  为了激发企业活力,每周三,湖州都会举行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轮流与企业家面对面共同解决发展难题,推动产业发展。

  到2026年,湖州将形成千亿级产业3个、百亿级产业5个,产业链产值突破600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60%以上。

  第二张“王牌”是创新。发展空间不够大,就去山里找。西塞山前白鹭飞。如今位于西塞山的科学谷,已经成为湖州以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应用型科学装置为载体,集基础应用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赋能于一体的创谷平台。

  瞄准重量级未来产业,中子科学技术实验室、智能科学计算与数字服务联合实验室、浙江高分中心实验室、热科学与能源工程实验室、非贵金属催化剂研究院等多个科创项目已在此落地。

  在绿水青山间布局前沿技术攻关、应用技术研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全链条,为湖州的创新能力埋下一颗种子。

  “在创新领域,湖州的目标是填补长三角空白,别人没有的,才是最有竞争力的。”湖州市区域合作办长三角发展处处长潘丰华说。

  当下,湖州人正形成共识,只有加速形成产业、生态和科技协同互促的解决方案和发展格局,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湖州才能成为浙江的“极”,成为长三角的“极”,成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典范。

  跳出生态环境的传统优势,湖州这个浙北的“小个子”,已将发展的目光投向星辰大海。(记者 王世琪 郑亚丽 孟琳)

责任编辑:骆思宇

组图|笑脸盈盈迎夏收
组图|笑脸盈盈迎夏收
“洗街”“喜街”“嬉街”,桐庐这个300多年历史的夏日民俗你知道吗?
“洗街”“喜街”“嬉街”,桐庐这个300多年历史的夏日民俗你知道吗?
市民拍到西湖“双塔同框”景观 好似海市蜃楼
市民拍到西湖“双塔同框”景观 好似海市蜃楼
新华全媒+|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首次对外开放
新华全媒+|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首次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