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
“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
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释放的信号十分明确:全力拼经济!
时间不等人,形势不等人,大考已经开始。一个“拼”字,意味着决不犹豫、全力出击,迅速开创新局面,掀起重振经济新热潮,尽快消除疫情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
政企携手向前冲
这两天,浙江带起了一把火,一把拼经济的火。
“清晨5时30分,天色微晞,寒意凛冽。一支由省商务厅等省级部门相关负责人及企业代表组成的队伍正驱车前往浦东机场,开启为期6天的德国、法国之行……”
天光未亮、天寒地冻、政企携手、不远万里……读到这样的叙述、想到这样的场景,回想起过去的三年,许多人难以抑制兴奋之情。他们在网络上用雪片般的留言为浙江鼓与呼:“为各地打了样”“勇立潮头,这就是‘潮’!”“我真的佩服浙江政府的勇气”……
没过多久,“浙江将组织1万家企业出国参加经贸活动”就冲上微博热搜。在话题热度攀升的同时,嘉兴、湖州、宁波的商务团相继出发,12月10日,金华商务团也将奔赴印尼。浙江的快与拼,让话题热度一浪高过一浪。
一条本地新闻的“破圈”,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呼声:疫情防控措施正不断优化,要快快动起来!要努力拼经济!
在呼声中,我们看到,浙江的各级党委、政府一直在和企业一起拼。今年,一句“实现多目标动态平衡”,曾被许多人质疑是“既要又要”,是“极限压力”,可浙江各级政府偏偏自我加压,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回答,不仅实现得了,更实现得好。
就拿“抢订单”这件事来说,我们就能清晰梳理出一张政企携手的时间表。
6月27日,浙江开通香港—杭州的商务航班。此后,香港—杭州、里斯本—杭州等商务定期航班实现常态化运行;
7月10日,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国第一趟涉外商务包机从宁波起飞;
7月30日,疫情后浙江首趟增开境外临时航班从韩国首尔飞来,义乌用为国际采购商包机的方式接来韩国客商;
在政府的带动下,截至“入境人员隔离政策由‘7+3’调整至‘5+3’”这一政策宣布之时,浙江就已组织商务包机22班次,定期航班和商务包机累计服务1550多人,签订进出口合同和意向合约金额超过23.5亿美元。
所以,当一系列优化调整措施尘埃落定之时,浙江早已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其实,拼经济的这把火不是一下子旺起来的,是守着炉火、看着风向、备好柴火,拿着扇子一下一下扇旺的。
一个拼字背后,有耐心、有技巧、有智慧。
三年里,浙江经济发展的每一步都没有泄劲,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来一场危机就打一场硬仗。
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浙江在全国率先打响了“经济恢复战”第一枪:杭州市政府掏钱,包高铁接回返工人员,让工厂尽快恢复生产;嘉善县全国首创“返工包机”,接四川籍员工返岗。
2020年3月,大量国际展会停办,国际客商进不来、外贸企业出不去,浙江又先人一步搞起“发明”——线上展会,当年举办数量远超全国各省市线上展会的总额。
今年上半年上海暴发疫情时,多家汽车制造企业的零部件供应链受阻,面临停产停工危机。浙江在嘉兴平湖和嘉善、杭州、宁波四地建设4个中转站点,以无接触模式保供货物畅通浙沪,成功保障了中国最大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转。
浙江还成功探索重点工业企业闭环生产模式,并快速在全省推广,截至9月,浙江具备闭环生产能力的企业数就已破万,疫情来时无惧停工停产。
有人问,为什么老是浙江走在前?
其实,追溯历史就能发现,疫情下浙江的快速反应并不让人意外,甚至可以说“基因使然”。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不仅涌现了大批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浙商”名号响彻国内外,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同样有着服务市场主体的强烈意识。浙商有经商智慧,党委、政府更有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
正是这片敢闯敢拼的热土,诞生出了全国第一批专业市场——义乌小商品、绍兴轻纺、慈溪小家电、永康五金……这些小体量、大规模的民营经济充满活力,更为可贵的是,浙江政府珍视这样的经济活力。
人们常说浙江民营企业家的市场嗅觉很敏锐,其实政府也是如此。
常年泡在市场里,泡在最敏锐的企业家群体中,浙江各地政府更像一个个“理性经济人”,发展经济不为争第一而争第一,在该争第一的地方又绝不手软。浙江政府是懂市场的政府。
当务之急怎么拼
现在最核心的问题是,怎么拼经济。
“我们必须审视这样一个问题:政策调整后订单增加了,国内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也上来了,生产供应能否有效保障?”
“一旦阳性人员在社会面增加,医疗资源是否会紧张?恐慌情绪是否会蔓延?有没有可能导致大批外来务工人员返乡?”
国家高端智库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史晋川连连发问。
他解释,务工人员是各大城市的产业主力军,如果一旦发生大规模的民工返乡潮,继而导致劳动力短缺,供给得不到保障,就会影响经济复苏。
“只有把扩大需求、保障供给这两个问题都处理好了,浙江经济才能在当前和之后的发展中,更好地平衡好防疫和发展的关系,在全国率先创造经济复苏的好势头。”他说。
当前,许多像史晋川这样的专家学者正通过不同渠道发声。互联网上的热搜之下,理性的浙江人考虑更多的是怎么拼经济,怎么应对新困难下的新情况。
拼经济要豁出去。
“这次政府带企业出海抢订单,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让大家感受到,当下党和政府对于抓经济,尤其是恢复外向型经济的决心。这样的信号,相信会激励已经苦不堪言、甚至想‘躺平’的企业,从鼓舞士气的角度讲,就已经意义非凡了。”
正如华立集团董事会主席汪力成所说,政府的行动已经说明,要拼经济,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激励企业家全力出击豁出去,毫不犹豫地走出去,把风声放出去,我们准备好了!
宁波最大的外贸企业——中基宁波集团掌门人周巨乐呼吁,外贸企业一要更加积极地走出去与客户沟通,让他们了解我们的出行、供应链产业链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还要利用好浙商在海外的影响力——要以他们为窗口发声,传递浙江外贸企业的决心。
拼经济要谋长远。
此次浙江的大规模“走出去”行动,显然不是优化调整之后才谋划的。今年10月底的省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协调发展专题会议上,有一个要求就是,要释放鼓励出去的信号,请省政府领导、商务厅领导带头出去。
当前拼经济要谋什么?12月7日,绍兴召开2023年“开门稳、开门红”发布会,正式发布支持企业稳岗留工十条意见,其中包括将重点工业企业纳入电力保供“白名单”、发放“新绍兴人消费券”等。
可以看到,离过年还有一个半月,浙江各地已经开始谋划如何稳岗留工。要拼经济,这种预判式的、走在前面的谋划越多越好。
“我相信,未来一段时间是中国外贸市场的一个困难期,也是一个调整期、蜕变期。”汪力成说,外贸企业要想继续存活,必须主动走出去,企业走出去、投资走出去——企业可以在国内“腾笼换鸟”,布局产业链上游和关键零部件,从中国制造、外贸出口转向中国创造、全球制造,这是未来我们必须要迈出的一步。
拼经济要沉下去。
近日,多省份的党政一把手做了同一件事——走进企业,与企业家面对面座谈。“同一件事”,为的就是沉下去听真需求、想真办法,把企业家最想要的政策摸上来,让拼经济拼得更精准、更有力。
身在“前线”的万丰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爱莲就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希望通过优化货运链管理,集中调度船运,降低国际化企业的物流成本;希望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的退税率,增加海运补贴政策,对冲全球疫情蔓延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切实降低企业的外贸成本……
其实,种种努力,就是为了形成合力。
“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要把干部的劲头提得高高的,把企业家的信心鼓得足足的,把老百姓的心气理得顺顺的,拼经济才能成为民心所向,才能知行合一,迅速开创新局面。(记者 陈佳莹 拜喆喆 朱承 郑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