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璇
万亩良田,见证万年上山文化;九峰层峦,尽揽千年姑蔑云烟;白墙黛瓦,亲历百年历史变迁……在浙江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浓茶浇灌出的“宽慢文化”,是当地百姓千百年来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
一座古城
“婆婆,那年你到山背,对她说,你去去就回。她日日望着那条路,再没见着你回……山背的猕猴桃熟了,树上的毛栗子空了;溪塘里的水流空了多少,为什么还有鱼,为什么还有青蛙?”
但凡听过民谣《老老嬷》的人,都会被呓语般的歌词所吸引。这首受大众喜爱的方言歌谣出自我国知名的话剧导演、编剧、音乐家张广天之手,歌曲采用了汤溪民歌的曲调。很少有人知道,张广天的外婆家就在汤溪,一个有500多年历史的古城。
民国《汤溪县志》记载:“汤塘山……侧有塘,相传明太祖曾盥手于此。因水热偶指其塘为汤塘,其地遂以此得名……成化八年迁邑于其地之北隅。因汤塘之名,遂名邑为汤溪。”
地处金华、衢州、丽水“金三角”的汤溪古城是原古婺州八县之一汤溪县的县治所在地。古城拥有500多年历史,其建设布局与明朝建县之初基本保持一致。这里杰出人物辈出,古有东汉才子龙邱苌、唐朝礼部尚书徐安贞,今有著名画家丰子恺、全国劳模陈双田等,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汤溪古城山水秀丽,生态环境优越。境内有古朴娴雅的寺平古村,有秀美壮丽的九峰山,有舒适宜人的九峰温泉,还有被誉为“江南第一庙”的城隍庙。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春秋时期,姑蔑国都建在九峰山下,其后,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始置太末县,县治亦在九峰山下,据清乾隆《汤溪县志》载,“其城街址,历历犹存。”可见其历史悠久,沉淀深厚。
一条古街
在罗埠镇,有一条“沉睡”多年的老街同样被人们唤醒,它就是罗埠老街。
罗埠镇是原汤溪县重镇,从名字中的“埠”字不难发现,这里水运发达,曾是重要的商埠。“宽慢”是这座小镇最典型的文化特征。
据记载,罗埠作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航运商贸活动从秦代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水运带动商业发展,码头边兴起了商业街。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吆喝叫卖,熙熙攘攘。至清代各业商店、作坊陆续成为著名商号。江西、福建、义乌、衢州、徽州等地的行商、坐商给罗埠的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十里江涛穿北岸,千家烟火匝南天。鱼虾舶到人成市,歌舞场喧夜勿眠。”清人徐传瑗的诗句恰当地描述了当时的景象。
罗埠老街始兴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老街全长400多米,分为上街、中街和下街。自古以来,罗埠日日有集,老街上有着十户九经商的说法,这里每天人来人往,热闹但不失惬意。
如今,罗埠老街风貌依昔,商业形态丰富,开着理发店、茶店、馄饨店、酱油厂、打铁店、钟表修理店、副食品店等。走进老街,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那几近凝滞的光阴和曾经繁华商贸的留痕。
一粒稻米
九峰山下溪水长,峙垅湖畔稻花香。2022年6月29日,农历六月初一,“上山文化·下伊保稻节”活动在汤溪镇下伊村开幕。说起上山文化,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浦江上山遗址。其实,上山文化已陆续挖掘出18处遗址,大多分布于金衢盆地内。位于下伊村域及周边的青阳山遗址,是市本级范围内发现的上山文化遗址,是金华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区域之一。
一粒小小的稻米,串联着上古文明与现代文明,连接起上山与下伊。地方志记载:“六月初一,农民以牲礼祈祷于五谷之神,谓之保稻。”农历六月初一,正是一季稻抽穗灌浆的时刻。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下伊村将保稻节沿袭下来,以此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为了让传统民俗节日热闹起来,下伊村做了多种有益尝试。2019年保稻节当天,下伊村展开与高校之间的合作,金华职业学院艺术学院在下伊调研、走访,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对五谷神、越溪等进行卡通化、拟人化设计,设计村落标识、衍生品、保稻节服饰等,并绘制村子的景点手绘地图,帮助下伊进行旅游和文化推广。与稻子有关的特色民俗文化,还有汤溪镇厚大村“抢头杵”。据《汤溪县志》记载,“抢头杵”是范氏家族在清明祭祖时召集外族适婚女子,为本族未婚子弟举行的相亲活动,始于南宋年间,直至清末民初从未间断。
是什么力量,让开发区跨越千年时光,仍保持独有的灵魂和生机?独特的地理位置催生出特有的文化气质,静谧流淌延绵不绝,也正如金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建中说的那样:是我们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传承、对资源的整合,谋定后动,让“后发”成为一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