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一“减”背后的逻辑,是各地从本地事业发展需要出发,创新编制管理,优化编制布局,挖掘编制潜力,更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优化体制机制、加快职能转变,是盘活用好编制资源的活力之源
➤多地已建立“周转池”“调剂平台”“编制银行”等编制周转管理平台,按照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等原则探索灵活的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的编制周转管理
➤向“好钢用在刀刃上”要用编效益,多地结合治理创新,推动基层编制资源有序增长和精准下沉
➤收回的事业编制资源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全力支持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子琪 张睿 李平 尹思源
韩丽兴的通勤之路有20多公里。饭菜是从家里带来的,热一热,一顿中午饭就对付过去了。
尽管有2小时的午休时间,但电话不断。有人打来咨询高龄补贴审核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事宜,韩丽兴一一作答。
韩丽兴的职场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和平社区,她已经在这个有约1.3万居民的社区里工作了将近20年。韩丽兴原本应于2022年9月退休,当年8月她被聘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将在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岗位上继续工作5年。
为解决社区工作者流动性大的问题,让基层治理骨干力量有为有位,2021年开始,西宁持续推进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位管理试点工作,将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事业编周转管理,韩丽兴是其中之一。
西宁以编制正向激励为抓手、统筹编制资源向基层下沉做“加法”的同时,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则对一些活力下降、职能过时、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事业单位“瘦身”做“减法”。
临夏市公园管理中心本是当地一个正科级事业单位,部分职工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工作活力不足,下辖的两个公园常年未取得有效建设成果。2021年6月临夏市撤销了公园管理中心,核销科级领导职数3名,收回事业编制22个。
一“加”一“减”背后的逻辑,是各地从本地事业发展需要出发,创新编制管理,优化编制布局,挖掘编制潜力,更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甘肃、青海、浙江、天津等多地调研发现,各地积极打破层级、区域、领域壁垒,促进编制动态调整、合理流动,更好释放了编制资源红利,有效缓解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编制紧张的矛盾。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综合行政执法队的市场监管工作人员和行政执法工作人员
在南浔古镇景区的商业街上进行“综合查一次”检查(2022 年 11 月 17 日摄) 徐昱摄 / 本刊
瘦身 让该少的地方少
编制政策严控员额,用编刚需却不断增长。盘活用好编制资源的第一步,是让该少的地方少下来。
向机构改革要编制。优化体制机制、加快职能转变,是盘活用好编制资源的活力之源。目前,我国编制管理和资源配置上仍然存在资源错配,一些领域编制保障不充分;一些领域可以采用其他用工方式,却占用了编制;一些领域编制“沉淀”,缺乏有效动态调整。
记者调研发现,多地结合党政机构系统整体性重构改革、行政类和执法类事业单位转型整合、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等“瘦身”举措,有效化解编制资源固化问题,为收储编制统筹使用蓄“家底”。
浙江省杭州市自2019年以来通过改革将市属事业单位从516家精简整合至263家,收回市本级事业编制3383个;同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大幅削减支撑保障机关内部综合管理的编制。
天津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精简执法队伍,理顺市区两级执法权限,收回市级执法机构事业编制300多名,落实执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要求,全部用于解决执法一线人员编制。
临夏回族自治州向内挖潜,对包括临夏市公园管理中心在内的公益类事业单位进行重组再造,整合系统内职能相近、流程相关的部门,撤并规模小、任务不饱满、社会效益弱的单位。截至目前,共撤销91个事业单位,新设85个。
破壁 让编制调整顺畅
各地创新管理,不断完善编制资源动态调整机制。多地建立起“周转池”“调剂平台”“编制银行”等编制周转管理平台,按照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等原则探索灵活的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的编制周转管理。
优化布局,编制统筹突出全域观。
一些地方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行政区划、财政保障能力等因素,探索研究制定指标体系,优化编制资源区域布局。
以杭州为例。当地结合6个城区的行政区划“撤并”“分设”“转设”调整,建立以人口、经济、区域面积为主要指标的编制配置调剂模型体系,科学测算各区编制核定分配方案,对6区8万多个行政事业编制重新跨区域平衡调剂,并下放部分市本级编制,确保调整后的涉改行政区的编制基数科学合理。城区行政区划调整中,市本级共下放行政编制224个、事业编制4146个。
动态调剂,部门、层级、领域横纵能打通。
一些地方探索根据职能配置和职责任务变化情况,充实加强职能任务重的部门(单位),促进编制资源在部门间合理调整、有序流动。
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于2020年评估发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存在人才断档、人员严重老龄化的问题,便通过“编制银行”进行调剂,将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1、2022两年的用编人数扩大到了19名。过去两年,“编制银行”还为工作任务大、职能增多的县经济商务局“支援”了7个编制名额。
一些地方“减上补下”,以常住人口、管辖面积等为依据,优化街镇编制配备标准,科学核定行政、执法、事业等人员编制数,逐步破解街镇人少事多、权责失衡、激励欠缺等问题。
2019年以来,河南推动实行了“减县补乡”改革。截至2022年底,已累计向乡镇(街道)下沉编制7.5万余个,下沉人员5.8万余人,乡镇的平均编制数由改革前的69个增加至目前的108个。
一些地方全力保障人口流入大、公共服务短板多的区域的民生领域编制需求。
杭州从市本级精简腾出3383个事业编制使用权,投入“调剂平台”,用于事业编制紧缺地区,确保各县(市、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并重点向编制基数小、内部挖潜创新好的区域和农村薄弱学校倾斜。
倾斜 优化基层治理能力
横向能跨界、纵向能打通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之后,就要确保编制资源该多的地方多起来,以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要求。
向“好钢用在刀刃上”要用编效益,多地结合治理创新,推动基层编制资源有序增长和精准下沉。
一些地方结合审批权限下放,实行“减上补下”,实现事权和编制同步下放。比如,杭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权下放后,市本级向城区同步下放事业编制100余个,加强审批权限下放后基层承接力量。
一些地方围绕强化基层治理能力,提高乡镇(街道)行政和事业编制配备标准。天津综合分析乡镇(街道)人口、面积、工作难易程度等情况,将乡镇行政和事业编制由目前的不少于40名和50名,分别提高到不少于45名和55名;街道由不少于30名和40名,分别提高到不少于35名和50名,合计共为110个乡镇(街道)增加行政编制500多个,96个乡镇(街道)增加事业编制980多个,党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机构人员力量得到充实。
杭州创新行政执法人员编制“县属乡用”模式,全面推行乡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目前,县(市、区)行政执法人员编制占全市行政执法人员编制的87%,县(市、区)行政执法人员下沉乡镇(街道)的比例近70%。
多地探索将优秀专职社区工作者纳入事业编制。“将部分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事业编,能让一些长期在基层工作的社区工作者有甜头、有奔头。”杭州市萧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楼海峰表示。近年来,杭州结合基层治理创新,实行编制统筹。2019年至今,杭州已有137名优秀专职社区工作者纳入专项周转事业编制。
天津则从市区两级事业编制中预留了7000个名额,专门面向村(社区)使用,旨在畅通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职业发展通道,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进乡村振兴培养骨干力量。2020年以来,全市共选聘1500余名村(社区)“一肩挑”(即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居)民委员会主任)为事业编制人员。
西宁自2021年开展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位管理试点工作以来,176个社区中已有13名优秀党组织书记考核聘用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天津市委党校政治学与统战理论教研部主任张亚勇认为,编制下沉有助于优化基层治理人力资源配置,激发基层治理骨干力量干事创业热情,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流向 服务民生保重点
强化基层编制资源统筹使用之外,优化编制资源布局的另一条路径是向教育、卫生、科技等领域倾斜,以保障重点民生事项和服务国家战略。
重点保障直接服务民生的编制需求。临夏回族自治州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罗建表示,收回的事业编制资源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全力支持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贯彻落实《关于认真落实“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有关人员编制事宜的通知》精神,2022年临夏回族自治州从州级调剂事业编制15个分别到永靖县、东乡县、积石山县,3个县市配套调剂16个,共计31个事业编制补充到医院,助推乡村振兴工作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产业转移,天津市环城四区常住人口增长较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出现一定缺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要求不相适应。按照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不低于常住人口数量1.2‰的标准,由市级一次性拿出640多个事业编制,补充到环城四区4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此外,天津还加强“一老一小”领域机构编制保障,为11个区养老服务机构增加90个事业编制,为新建公办幼儿园增加1330多个专任教师事业编制,保障基层人员力量需求,提升基层治理服务水平。
加大重点领域或急需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事业单位的编制保障。杭州加大高层次人才专项保障。设立浙江省杭州科技创新发展院,先期核定100个编制。凡具有事业身份的高层次人才来杭创新创业,符合条件的,可依托发展院继续保留事业身份,极大提升了人才吸引力。全力支持引进名校名院名所“三名工程”,“一事一议”制定高层次人才专项用编保障方案,加大人才招引力度。
天津制定印发《关于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服务保障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市区两级机关(不含政法机关)一般按6%,事业单位一般按8%的比例留出空编,由市委编委提级管控、统筹调配,专项用于保障全市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基层一线用编急需。目前,纳入全市统筹范围的编制共有110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