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3 / 28 11:55:33
来源:小康杂志

“解码浙江”人物访谈丨蔡秀军讲述健康为共富加分的“三件事”

字体:

  “能不能就近看病,能不能看好病就是老百姓对共同富裕最直观的感受之一。”刚刚从北京回到杭州的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在接受《小康》杂志专访时说,健康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健康如何为共同富裕加分,浙大邵逸夫医院重点做了“三件事”。

  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左)与《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交流。

  立——中国式现代化标杆医院

  在蔡秀军看来,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对于医院而言也是如此。公立医院要在推动共同富裕中有所作为,第一件事就是要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永远是为了病人,核心方法是创新。

  坐落在钱塘江畔的浙大邵逸夫医院是中国内地首个港资捐助、省政府配套建设,最早引进国际先进医院管理理念与运营模式的现代化国际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公立医院,诞生即是创新。1994年建院以来,创新已经成为了邵医人一种常态化意识,也正是创新让该院连续四年稳居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A++行列,是A++行列中建院时间最短的医院。

  创新,技术水平。医疗技术永远是医院的立身之本。作为浙大邵逸夫医院的金名片,在微创领域不断精进已经是融入邵医人血液中的基因。

  蔡秀军领衔的肝胆胰外科是最早一批系统性开展肝胆胰微创手术的科室。他用一个个具体案例向记者解释从“开膛破肚”到“打孔手术”的变化。这是一位左肝胆管细胞癌的病人,如果在开腹的状态下它的切口会非常大,但是通过腹腔镜微创手术可以用5个小切口解决原本巨大创伤的一个手术。创新并不止于此,浙大邵逸夫医院目前拥有两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全世界首例机器人单孔左半肝切除术就是这里诞生的——手术只在患者腹部留下了一个3cm的小切口和一个1cm器械孔。

  让病人“少受罪”!如今,微创技术已在浙大邵逸夫医院头颈外科、肛肠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内镜中心、妇产科、泌尿外科、骨科、胸外科、介入中心等各大科室落地生根,微创手术占比已超过80%。2021年,全国首个微创医学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微创器械创新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落户浙大邵逸夫医院,该院已成为引领中国及世界微创外科的一面新旗帜。

  创新,温暖服务。在蔡秀军看来,医疗有温度,医学才更温暖。医院首创了一项又一项极富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温度医疗”的邵医品牌随处可见。在这里,基于患者需求,诞生了一项项服务患者的国家专利产品,比如发现住院患者怕噪音,医院借助“噪音智能分析与提醒装置”,打造无噪音病房;患者提出病区个性化温湿度需求,病房护理人员主动联系厂家,开发低功耗的无线温湿度感应器,实现24小时温湿度监测。再比如在CT室,为减少辐射暴露,为患者准备了铅围脖、铅方巾等。在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家医院品牌咖啡——邵医咖啡,医生护士可以饭后来一杯,等化验单的病人也可以有个轻松的环境缓解就诊压力。手术室内的一双拖鞋、智慧更衣柜、独一无二的康乃馨护士服、ICU护士的夜宵餐……在蔡秀军看来,温度医疗是员工和患者的双向奔赴,“2013年我当院长,在‘以病人为中心’后面加了一句话——‘以员工为主体’。病人是由员工去服务的,我们要服务好病人,先要服务好员工。”

  创新,管理模式。28年来,浙大邵逸夫医院借鉴全球优秀医疗机构的组织架构和管理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不断探索与国际接轨的“邵医模式”,很多都是“从0到1”的变革性实践。比如全国首创的“门诊不输液”“病房不加床”“一人一诊室”“无痛医院”、委员会制度、入院准备中心、Attending负责制(主诊医生负责制)等。

  改革效果如何?蔡秀军用数据说话。通过设立入院准备中心,整合医技资源,实行弹性床位管理方法,为入院患者提供一站式入院检查服务,医院平均住院日不断缩短。2022年平均住院日4.74天,意味着在床位不增加的情况下比2011年多服务了8016位住院病人。此外,通过在全国率先完成医疗服务全流程改造,浙大邵逸夫医院让患者实现了预约“只进一扇门”,多项检查“最多跑一次”,结果直接手机查询的省心就医体验,门诊患者就诊时间从4-5小时缩短到1.7小时。

  2020年疫情以后,蔡秀军参加了全国政协的调研,发现全国的传染病病房在疫情来的时候不够用,疫情过了以后弃之不用。针对这一痛点,医院五期新大楼内打造了全国首创的“平疫结合”快速切换病房模式,解决了“疫时床位供不应求 平时资源无辜浪费”的两难局面,于2022年获得全国发明专利证书及浙江省改革突破奖。

  享——瞄准急诊 科技加持

  医院立住了,才拥有破解城乡、地区医疗资源不均衡难题的资本。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如何下沉到基层?选择什么侧重点?

  蔡秀军在浙江的山区、海岛调研时发现,浙江老百姓的整体就医硬件环境越来越好,但各地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依旧存在,比如(山区)心肌梗塞病人救援时间非常紧迫,海岛的渔民在渔船上受伤后不知道怎么止血。“我们要做和时间赛跑的事!”他介绍的第二件事就是提升偏远山区和海岛的基层急救水平。

  怎么提升?需要人才!人才培养又需要漫长周期,基层急诊怎么等得及?浙大邵逸夫医院在全省率先探索“省编省培县用”模式,即编制在省,在省级医院培养至副主任医师后使用在县级医疗机构。蔡秀军解释说,针对县域急诊医疗薄弱环节,将省级医院培养多年的资深医生对口下沉到基层急诊,供县区使用,可以迅速提高当地的急救水平挽救更多的生命。比如,擅长多发伤、心血管急症、卒中、中毒和急腹症等常见急症的浙大邵逸夫医院急诊医学科医师戴均儒就是通过“省编县用”模式被任命为龙游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常务副主任,全职常驻龙游,全面负责当地医院急救工作,同时,“手把手”培训基层医生。

  急救时最重要的是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除了技术骨干的下沉,5G+AR高科技急救系统让突破空间的急救成为可能。蔡秀军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具体案例。舟山的一位50多岁男性患者在普陀虾峙岛上突发中风,口眼歪斜。卫生所的医生蒋秉学戴上一副5G+AR眼镜,向浙大邵逸夫医院急诊科下沉到普陀医院的医生何洋发起会诊,那时的何洋正坐在行驶在舟山大桥的车辆上,他掏出手机,实时看到了患者的神情、体态,初步判定为脑卒中,当即要求先口服溶栓药物,再从岛上转运,为患者跑赢了时间。

  这是一套浙大邵逸夫医院自主研发的远程急救系统,基层医生佩戴上AR设备,就可以向省级专家发起远程云会诊,进行“沉浸式”诊疗。这套系统已经覆盖舟山普陀区11家海岛医共体基层卫生院,辐射10余万海岛老百姓。

  科技的赋能不仅让浙江的山区和海岛百姓受益,而且辐射全国。就在今年2月,浙大邵逸夫医院机器人远程手术中心,在电信5G网络的加持下,普外科主任医师梁霄通过国产原研微创手术机器人操作台,向万里之遥的新疆兵团阿拉尔医院手术室内机械臂发出手术指令,成功为一名当地患者实施了胆囊切除术。完成手术的是南疆地区首台5G远程手术机器人,整台手术也是中国首例5G超远程机器人肝胆手术。

  “以往,杭州专家前往阿拉尔市进行手术,需要先搭乘八个半小时的中转飞机到塔里木机场,再坐半小时汽车赶到医院。”蔡秀军说,建设兵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一项事关南疆1200万人民群众能否就近就便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重大民生工程,“科技创新突破了医疗资源的时空限制。”

  通过科技创新、数字化改革让现代医疗突破时空限制,浙大邵逸夫医院一直在实践——2015年4月医院在全国最早上线“邵医健康云平台”,目前已接入浙江省11个地区30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并推广应用至全国31个省市区700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累计服务患者3亿人次。同时,利用AI技术,结合医院的海量样本数据,浙大邵逸夫医院自主开发了角膜病诊断模型与系统、肝癌诊断系统,基层诊断有了人工智能技术专家。

  扶——土货进院 链接城乡

  每隔一段时间,浙江省缙云县七里乡周弄村的高山农产品就会搭乘冷链车,来到浙大邵逸夫医院庆春、钱塘两大院区的食堂,因其优质新鲜,很快就被员工选购一空。蔡秀军和我们分享的第三件事是医院结对帮扶的新思路——在城乡需求对接中振兴乡村。

  2021年,浙大邵逸夫医院与丽水市缙云县七里乡达成党建联盟,结对帮扶。除了常规的医疗下乡外,蔡秀军最想做的是常态化帮扶生产力,最实际的就是让七里乡的优质土货和医院对品质农产品有需求的员工结上对。

  芦花鸡、土爽面、土鸡蛋、茭白、玉米……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医院还专门建了微信群,开启了预售模式。通过预订可以准确的掌握每样农产品的需求量,七里乡的强村公司再根据需求配送。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帮扶做法也让七里乡打开了农产品上行的思路——精准找到优质农产品的城市消费群。

  如今,浙大邵逸夫医院的73个党支部,首批已成功结对省内外106个街道乡村党支部,以健康科普、公益义诊、健康筛查、经济帮扶等形式,为全省各基层提供连续性、可及性健康服务及助农活动。

  当被问及推动共同富裕中医疗存在的短板问题时,蔡秀军坦言,虽然数字化和科技创新可以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医疗水平的鸿沟,但是乡村绕不开的话题就是缺医疗人才,而且是“急缺”!

  “机制创新很重要。”蔡秀军建议,动态调整乡镇卫生院编制,实行“乡招村用”,将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中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纳入编制管理,吸引医学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

  “新型的乡村医生定向培养机制也很关键。”蔡秀军举例说,比如绍兴市柯桥区2015年起就委托浙江省内的医学院校定向培养本地户籍的临床医学大专生,由区财政提供培养经费每人3.6万元。毕业后在乡镇卫生院临床轮转1年,在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到村级医疗机构工作。湖州市安吉县也做了很好的尝试,政府出资金、学校出师资联合培养乡村医生,工作地点是乡村卫生院和农村医疗站,编制由县里统管,解除后顾之忧。

  无论是让乡村医生“后继有人”,还是基层急诊能力的提升,又或是“平疫结合快速病房”的机制创新……走进基层发现问题,问题导向下机制创新,让更多浙江的解决方案走向全国,这是蔡秀军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11年来一直坚持的方法论。(周宇)

【责任编辑:骆思宇】
0100700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47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