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4 / 06 09:16:58
来源:浙江日报

亚欧大陆上的“金色跨越”

字体:

  公元13世纪,马可·波罗赞誉杭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之时,他不会想到700多年后,有数以百万计的浙江人跨山越海,扎根欧洲各地。

  “金色欧罗巴”,最早一批赴欧浙江人如此形容欧洲。他们以餐饮业、手工业、小商品贸易等闯出一番天地。今天,欧洲已成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高地:截至2022年12月底,浙江在欧洲累计投资1709家企业(机构),对外投资备案额236.09亿美元,占全省比重为21.09%。

  从过去到现在,从初级产业到体量更大、能级更高的新兴产业,“地瓜经济”在欧洲完成了一次“金色跨越”,浙江经济、中国经济影响世界的力量不断增强。

  世界在变,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向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浙企空间如何再拓展,浙商影响力如何再提升?我们跋涉万里、走进欧洲,探寻伸向四面八方的地瓜藤蔓,触摸“地瓜经济”提能升级的脉搏。

  从小舟到巨轮

  4月的德国,时雨时晴。中午时分,穿透云层的天光打到斯图加特的王宫广场,市徽上一匹跃立的骏马,传递着这座工业城市的硬核魅力。保时捷、迈巴赫、戴姆勒-奔驰、博世……随便一数,从这里诞生、在这里驻扎的世界名企,就能让人惊叹。

  从斯图加特市中心驱车出发,途经偌大的奔驰总部以及散落绿野的乡村,半个多小时后,记者到达小镇韦尔茨海姆,浙企卧龙集团的一座欧洲工厂,便坐落于此。

  车间里,设备有些老旧,但岁月打磨出了精密高效的生产流程。2万多平方米的车间内,85名工人各司其职,各种类型的电机走下生产线。2022年,这里完成了3000万欧元的销售额。

  回眸2011年,卧龙并购奥地利ATB集团,开启“出海”之路。ATB集团的韦尔茨海姆工厂,让卧龙成功解码德国制造。

  “我们常与浙江总部进行技术交流,明显感觉到双方制造水平差距越来越小,从中国发往这里的零配件和电机质量越来越好。”2008年就到这里工作,如今已是工厂总经理的玛蒂娜说,2019年她曾两次到卧龙集团上虞总部参观,工厂的智能化程度和组织规范,让她感到震撼。

  “并购ATB让我们的电机生产水平加速迈进了15年。”卧龙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建成介绍,卧龙已将先进技术“内化于心”,完成国内外工厂改造的同时,实现了自身技术迭代,“现在有不少技术创新发生在国内,再推广到海外。”

  “走出去”,让曾在国际上名不见经传的卧龙跻身全球电机业务市场份额前二。欧洲也成为卧龙拓展海外市场的“主战场”,制造基地遍布奥地利、英国、德国、意大利、波兰、塞尔维亚等地。

  浙江人集聚程度较高的法国,也不乏浙商远渡重洋、闯荡天下的故事。

  法国浙江商会常务副会长梁丽华用36年时间,从服装配料批发商做到服饰外贸企业,如今与儿子一同创立了时尚品牌;温州鹿城人陈东晓历经35年摸爬滚打,经营的中餐馆幸福楼成了巴黎“美丽城”的地标;青年浙商胡正千的珠宝名表店已经开到香榭丽舍大街上,今年10月还将发布自己的奢侈品品牌……

  凭借百折不挠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这些曾经穿梭在街头巷尾的“小人物”,蜕变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赢得社会尊重。他们组成的法国浙江商会,已是当地不容忽视的商界力量。

  浙商的能量在变,“走出去”的主体同样在变。

  德国豪埃森律师事务所全球合伙人律师张志远是很多浙企在德国的法律顾问,见证了过去22年浙江人走进欧洲的过程:“从早期的日用品贸易、餐饮等相对初级的产业,到汽车、电机等现代工业,从产业链的外围到关键环节,‘地瓜经济’的形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像吉利、卧龙这样的优秀浙企,通过并购等方式吸纳欧洲先进技术,进而凭借自主创新,实现弯道超车,成为欧洲产业版图上的重点企业。”

  无论一个人,还是一家企业,或是浙江“走出去”的形态迭代,无不传递一种强烈的信号:改革开放以来,从浙江起航勇闯世界经济海洋的一叶叶小舟,不断积蓄力量,成长为一艘艘跨国“巨轮”。

  这背后所承载的,还有世界经济对浙江发展的认可。

  2008年,张志远曾陪同一家浙企到一家德国化工龙头企业洽谈项目,对方连样品册都不愿给,觉得浙企是小到“拿望远镜都看不到的对手”。5年之后,这家浙企凭借自主研发,实现了技术突破,再次上门谈合作时,这家德企不仅派出董事长和总工程师全程接待,而且想问什么问什么、想看什么看什么,最后甚至将一家子公司整体出售给了浙企。

  “从‘爱搭不理’到‘全程接待’,这就是对浙江‘走出去’提能升级成就的肯定。”张志远说。

  站上新潮头

  在提能升级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站上产业和市场的潮头,去引领、去带动,是浙江抢滩欧洲的新逻辑。

  这是一个需要“领跑”的时代。有专家认为,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全球经济发展中正出现越来越多的“零和游戏”,身处其中,只有成为“领跑者”才能占得先机。

  在时下最火热的新能源汽车赛道,变局正在欧洲酝酿。采访中,不少专家学者、业内人士介绍,比亚迪、蔚来、长城等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正着手在欧洲布局体验店。

  其实,更早的时候,拥有“浙江基因”的新能源汽车——领克,已经驰骋在欧洲街头。

  德国柏林,紧邻亚历山大广场的孟兹赫塞大街上,潮牌云集,热闹、年轻、时尚。地处如此多元的区域,领克汽车柏林体验店依然能让人们眼前一亮。

  一进门,是长条形吧台;目光所及,30个合作品牌的产品精心展陈;往里走,是小型活动区,宝蓝色的座椅,环成一个圆形剧场模样;最后,穿过一道镂空铁门,停着体验店的“主角”——一辆领克01插电混动版汽车。

  “领克在欧洲有11家线下体验店,其中德国4家。柏林店于2021年9月开业,目前是德国面积最大的一家。”工作人员波丽娜告诉记者,走遍欧洲都找不到像领克这样特别的体验店,突破传统汽车经销商店单纯看车、试车模式,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目光。

  独树一帜的风格,根植于中国品牌“出海”的创新探索。

  2016年10月,作为吉利集团与沃尔沃汽车协同合作的“结晶”——领克在柏林首发。吉利希望,这一带着全球气质、浙江基因的品牌,能撕开中国汽车“入欧”的口子。

  “领克01是品牌开山之作,也是欧洲主力推广车型,由哥德堡的中欧汽车技术中心研发,保持中欧同一生产工厂、同一生产线,具有全球品质和安全标准。”采访中,领克欧洲区总裁魏思澜自豪地说。

  改变中国汽车“出海”从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从“低势能”市场向“高势能”市场的传统方向,“楔”入欧洲的这一子成功打开局面:2022年,领克汽车全年海外出运量为35588辆,其中新能源车型占97%。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浪潮中,像吉利一样,越来越多浙江企业意识到,只有在产业链条和消费市场里寻找增长点、掌握主动权,才能融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成为对外开放的生力军。他们凭借技术创新和市场洞察,不断壮大着地瓜藤蔓,引领浙江外向型经济跨越。

  技术端,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并购设立三花斯图加特技术中心,为欧洲市场开拓承担更多客户的供货产品测试、技术交流等功能。市场端,正泰集团抢抓绿色低碳风口,在欧洲落地了一个又一个优质项目,成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地标。

  德国文成商会副会长赵小锋将这种发展路径理解为“四千”精神新内涵:“今天,浙商在传承吃苦耐劳精神的同时,日益注重创新。”

  虽是欧洲金融中心之一,但法兰克福的消费业态颇为单调。2019年,赵小锋团队引入中国模式,在法兰克福市中心的商贸综合体中,开出了德国第一家室内儿童游乐场,填补了市场空白,周末日均客流500余人。

  “这几年,极端天气增多,通货膨胀又增加了当地人的育儿成本,对室内亲子空间需求很大。”看到这些的赵小锋,决定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全德国,眼下第三家连锁门店装修完成,占地5000余平方米,是目前规模最大的门店。

  格局与气势不及跨国企业,但如赵小锋这般,跳出“餐饮舒适区”,跨越到文娱新兴业态,融入甚至引领当地经济消费潮流,浙商个体的创新精神同样让人振奋。

  他们的努力,让“藤蔓”延伸至欧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与浙江企业、浙江品牌的创新一起,成为“地瓜经济”提能升级的最大资本。

  互补中成长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浙江的机遇扑面而来。

  4月5日,法国总统马克龙抵达北京,开启对中国的国事访问。与他同行的,除了政府人员,还有一众企业高管。

  就在前一周,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到访中国,传达互利共赢美好意愿。几个月前,德国总理朔尔茨已率欧洲各国之先访华,从西门子、宝马等巨头组成的“豪华”企业团,到签订140架空客大单,无不释放中德深化经贸合作的信号。

  “各国政要密集访华,表明欧洲想在国际事务上表达独立于美国的一种态度。”旅居法国35年的中国社科院特邀研究员刘学伟说,这是浙江的机会,也是浙企的机遇,中国企业与欧洲企业的合作越多,中欧之间的纽带就系得越紧。

  不确定的阴霾一度笼罩。复杂的国际关系,带来更高的贸易壁垒;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欧洲通货膨胀超过预期,浙企跨国并购难度、运营成本持续上升。但市场的能量,穿越风浪,依然活力涌流。德国是浙江第三大贸易伙伴,且在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与浙江互动密切——2022年,双方贸易额实现7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至2022年底,德国累计在浙投资1058家企业,合同外资49.2亿美元,浙江在德累计投资447家企业(机构),对外直接投资备案额约10.4亿美元。

  浙欧双向互动,热度不断升温。去年底,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以来,浙江省商务厅等省级部门相关负责人及企业代表组成的团队开启为期6天的德国、法国之行,开展“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此后,短短三四个月间,浙江各地兵分多路赴欧寻找商机。

  几乎与记者同步,来自杭州萧山区、滨江区和上城区的3个招商团也来到欧洲,并均由区委书记带队。3月19日至26日,海盐县商务局带队,组织48家紧固件企业,到斯图加特参展,拜访意大利客户,该行程累计达成意向订单1.2亿美元。接下来,绍兴、温岭等地,也将先后组团赴欧……

  萧山招商团用8天时间,去了法国和瑞士,考察、座谈、签约。“国外很多企业希望继续深化对华投资,尤其是对中国庞大的市场很有信心。”萧山一位随团考察的干部说。在考察中,洛桑生命科学产业园与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管理委员会签订协议,共建中欧(洛桑)离岸创新中心,这将让更多欧洲企业找到与中国市场“结合点”。

  “未来的合作,互补是关键。”同样关注马克龙访华动向的《欧洲时报》社长张晓贝说,当前,欧洲正面临创新转化能力下降困境,中国在国际竞争合作中的身份正从“世界工厂”转型为“创新策源地”,浙江企业若能在前沿领域和产业,以及基础创新上取得突破,就有机会在新一轮的中欧合作中抢占先机。

  抓住机遇,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实现中欧之间的资源要素双向流动。这也是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下,浙江“地瓜经济”提能升级的要义所在——藤蔓生长之时,汲取阳光雨露,不断壮大块茎。

  新的故事,已经发生。

  吉利“牵手”沃尔沃汽车11年后的2021年,沃尔沃汽车集团接管台州工厂所有权。

  今天,这里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制造业的标杆,约八成产能为纯电车型,在此生产的动力电池还出口欧洲、北美等全球市场。沃尔沃汽车台州工厂总经理米凯尔·维森表示:“沃尔沃汽车致力于在2030年成为纯电豪华车企。要实现这一目标,先进的制造能力将发挥关键作用,沃尔沃汽车台州工厂无疑就是其中的典范,是沃尔沃汽车深耕全球市场的重要拼图。”

  3月27日,卧龙与德国Enapter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在中国共同开展氢电解槽及相关业务。卧龙与世界500强德国采埃孚股份公司的合作也结出硕果——他们合资成立卧龙采埃孚汽车电机有限公司,仅用3年就将中国市场份额做到前三。在海外,产品应用于奔驰新能源汽车;今年规划建设欧洲、美洲工厂。

  “浙江企业通过跨国并购、组建合资公司等途径‘走出去’,并将优质资源引回国内,促进了内外对流的高质量循环格局构建,并更加有机地嵌入全球产业链当中,形成了新比较优势。”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叶建亮评价。

  采访中,张志远讲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在他看来,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不少欧洲先进企业就像“阳光下的冰淇淋”,看着美好但正在融化,“浙企要抓住时机,与这些欧洲企业以多种形式进行紧密合作,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用真正不可替代的技术和能力,不断突破限制和封锁,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

  从淘金欧洲到影响世界,用好“地瓜经济”这一密码,浙江将在亚欧大陆上实现更加耀眼的“金色跨越”。

  我眼中的“地瓜经济”

  作为不少浙江企业在德国的法律顾问,20多年来,我接触了许许多多浙商和浙江企业,见证了“地瓜经济”提能升级的过程。

  早期,在欧洲的浙商基本从事餐饮、服装鞋帽贸易等初级产业。10多年前,一大批浙江企业开始走进欧洲,包括吉利、卧龙等通过并购、设立研发中心、建设制造基地等方式扎根欧洲。到如今,更有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企业来这里布局和开拓市场,这些新兴领域技术,欧洲很少有企业掌握。

  眼下,尽管国际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加,“走出去”的客观难度越来越大,但欧洲市场和商界合作意愿依然强烈。一方面,很多企业因为疫情、能源涨价等原因发展陷入瓶颈,亟待注入活力;另一方面,一些隐形冠军企业创始人缺少接班人,希望有人接手。这些都是浙江企业的机会,期待浙江企业能够危中寻机,进一步实现“地瓜经济”提能升级。

  专家点评

  “地瓜经济”提能升级要紧扣产业链主线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叶建亮

  欧洲是浙江海外华人华侨的主要聚集地。海外华人华侨通过资金回流、海外市场开拓、回乡办厂等方式,极大支援了浙江经济的发展,形成极富特色的“地瓜经济”。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企业通过跨国并购、组建合资公司等途径“走出去”,学习先进技术、深耕海外市场、挖掘发达国家资源,并将优质资源引回国内,促进了内外对流的高质量循环格局构建,成为“地瓜经济”提能升级的有效路径。

  面对当下复杂的国际政经形势,企业要打破新的壁垒和封锁,更好地“走出去”,关键还是要紧扣产业链主线。如果说本土企业“走出去”,根茎在国内,枝叶在海外,那么产业链就是藤蔓。枝叶和根茎的营养交换需要通过藤蔓进行——藤蔓是否粗壮,直接决定了内外资源交互是否顺畅。过去,一些企业通过“掐尖式”和纯资产型并购“走出去”。这些并购标的与企业并无产业链层面的合作关系,不仅难以对国内产业形成有效的提质增效作用,而且增加了标的所在国对中资企业不必要的负面观感,从而给中欧深化合作设置了障碍。

  中欧在机电产品、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有良好的产业合作基础。依托国内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浙江的企业应聚焦欧洲相关产业的需求和期待,以深化产业链协同为核心,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产业配套和基础优势,精准对接国际企业的全球产业调整布局动态和趋势,增强内外产业合作的铆合度,为深化合作架设更多的渠道和桥梁,对冲政治因素对中欧经贸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通过产业链合作深化,加快内外产业在生产资源要素上的交互对流,以更有效地促进本土产业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

  记者手记

  浙欧“双向奔赴”的脚步不会停

  3月底到4月初,我们一路从法国到德国,行经巴黎、法兰克福、斯图加特、柏林等4座城市,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来到欧洲、逐步扎根的第一代浙商,有从浙江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毕业后到欧洲深造,在各自领域干出一番名堂的业界精英,也有卧龙ATB工厂总经理、领克汽车欧洲区总裁、领克柏林体验中心负责人等。

  最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一群新浙商,他们大多出生、成长在欧洲,既融入了当地社会,又接受了中国文化的熏陶,也熟悉双方市场和需求,有的基于中国产品打造国际品牌,有的采用中国模式打入欧洲市场,开创了与父辈截然不同的新事业、新天地。这一过程中,他们自身也成为浙欧“双向奔赴”的新桥梁、新注脚。

  出发前,我们本有担忧,在贸易保护主义、俄乌冲突等外部力量冲击下,浙商和浙企在欧洲的发展会不会遇到新问题?但采访中,从中国人到欧洲人,从专家学者到经营主体,无一不看好全球化的韧劲和生命力,“只要‘地瓜经济’的故事一直在写,浙欧‘双向奔赴’的脚步就不会停”。(记者 王世琪 沈晶晶 王建龙)

【责任编辑:骆思宇】
0100700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497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