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5年时间,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2003年6月,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八八战略”指引下,这项工程二十年来扎实推进,重塑了浙江农村环境,造就万千美丽乡村。
“千万工程”如何驱动浙江山乡巨变?为何是启动浙江乡村振兴循环的基础工程、龙头工程?又何以在二十年后依然生机勃勃?答案就在以下十组数据之中。
连续二十年召开现场推进会
按省内最高规格,浙江省连续二十年召开“千万工程”现场推进会,省市县党政“一把手”悉数出席。
浙江省委、省政府每5年出台一个行动计划,每个阶段出台一个实施意见,针对主要矛盾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工作任务。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浙江以“千万工程”为主线推进农村环境建设,堪称“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典范。
浙江形成了促进“千万工程”持续高质量推进的组织机制:一是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二是规划先行、标准规范、分类指导的引导机制,三是循序渐进、丰富内涵、迭代升级的发展机制。
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超过2000亿元
据统计,二十年来浙江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超过2000亿元。
真金白银投入。浙江建立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市级财政配套补助,县级财政纳入年度预算。
透过“千万工程”二十年实践看,浙江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发展观、政绩观,持续推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进步,把增进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
九成以上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
据浙江省委农办摸排,2002年的浙江仅有约4000个村庄环境较好,剩余3万多个村庄环境普遍较差。
这是一种发展现象。浙江改革开放先行,彼时当地农民已经较为富裕,纷纷盖起小别墅,但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村里“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老百姓对环境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
这又是发展方式多年累积的结果,如何有效扭转,考验执政能力。对此,“千万工程”采取务实、渐进式的路径,规划先行,以点带面,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污水革命”率先全面完成、“垃圾革命”实现全域分类、“厕所革命”实现全面覆盖、美丽乡村形成全域格局。
基于此,浙江成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农村人居环境测评持续位居全国第一。截至2022年底,浙江全省90%以上的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浙江美丽大花园映入眼帘。
农村等级公路比例100%
与“千万工程”配套,浙江省还创新实施农村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四好农村路”等机制,多层次支持农村加快发展。
浙江“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国示范;农村等级公路比例100%,县域内跨乡镇、跨行政村断头路基本打通;农村电网持续改造升级,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城乡饮水同质,城乡规模化供水覆盖率90%。
浙北水乡、浙中丘陵与浙西南山区各美其美,美丽公路串起“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示范县”“整乡整镇美丽乡村”“精品村”“美丽庭院”,“千万工程”引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农民收入连续38年领跑全国省区
2022年,浙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565元,已经连续38年领跑全国省区。实践证明,浙江农村人居环境的大力整治与持续建设,并不是以牺牲农村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为代价。
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顾益康认为,“千万工程”是造福浙江千万农民的民心工程,给农民带来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农旅融合、民宿经济、生态工业……浙江乡村产业百花齐放,整体走在全国前列。
截至目前,浙江全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9亿人次、营业总收入469亿元,从业人员33.4万人。
如今在浙江,美丽乡村成为当地发展的又一张金名片。农民有切身的获得感幸福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也在实践中深入人心。
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90
统计数据显示,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5,连续十年呈缩小态势。
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在“千万工程”引领下,村美人和共富成为浙江乡村发展最动人的形态,这也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下了扎实基础。
“千万工程”迄今可划分三个阶段:2003年至2010年示范引领,综合整治村庄环境,推动乡村更加整洁有序;2011年至2020年深化提升,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2021年以来迭代升级,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
今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以“千万工程”统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并部署把提高县城承载能力与深化“千万工程”结合起来,在城乡融合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0511家
截至2022年底,浙江累计建成20511家农村文化礼堂,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建成农家书屋25335个,全省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
此外,浙江农村建有图书馆102家、文化馆102家、博物馆142家;从省到村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日臻完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遍及城乡。
农村环境建设由点及面,乡村振兴发展由表及里。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自然生发、迭代升级的过程。
伴随“千万工程”持续深化,结合广大农民精神生活需要,浙江省2013年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如今,浙江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体制等全面推进,乡村人文善治的局面生动呈现、活力凸显。
农村集体经济年总收入760亿元
截至2022年底,浙江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760亿元,全面消除了集体经济总收入20万元以下、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这组数据从侧面反映出浙江乡村的组织化、市场化水平。
集体经济实力强,基层领导班子强,是实施“千万工程”的重要保证和前提。二十年来,以环境建设为载体,浙江农村组织力持续提升,这对于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都十分关键。
乡村建设迭代升级,浙江省正在大力实施“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助推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并将其作为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十大标志性成果之一。
目前,浙江全省村级集体总资产8800亿元、占全国十分之一强,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85%以上,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51.2%。
培育超过4.7万名农创客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目前浙江省已累计培育农创客超4.7万名。农创客是指大学毕业后投身农业农村创业创新的乡村人才,这一概念由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
在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创客发挥着生力军作用。
要素跟着市场转。这组数据反映出浙江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基于“千万工程”打下的基础,发展要素加速流向乡村——2019年浙江省提出实施“两进两回”行动计划,即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
2021年,浙江省正式启动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着力留住原乡人、唤回归乡人、吸引新乡人,乡村振兴的蓬勃局面加速形成。
县级以上民主法治村占比90%以上
目前,浙江全省累计建成省级以上民主法治村1643个,县级以上民主法治村占比90%以上,17784个村实行“一村一辅警”制度,18886个村建立法律顾问、法律服务工作室。
“千万工程”持续深化,乡村建设迭代升级。在美丽乡村外在建设、产业发展基础上,伴随老百姓需求不断提升,近几年浙江基层治理领域创新也不断结出硕果。
德润民心引领风尚,浙江有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建。“智治”支撑精准有力,“雪亮工程”精准定位,农村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联网率分别达到100%。行政村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水平达99.8%,村级治理智能化水平稳步提升。(记者 方问禹 黄筱 郑梦雨 许舜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