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9/07 10:00:00
来源:新华网

如果文物会说话丨古人如何度过高温天?

字体:

今年天气奇热

即便“三伏”天已过

但高温天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尤其长江流域中上游部分地区

闷热难耐的时节

没有空调的古人是如何度过的?

本期《如果文物会说话》

和您一起,通过传世古画

探究古人如何度过高温天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诗人陆游就曾在《苦热》中

描述了被“汗蒸”、被“桑拿”之感

而应对暑热

古人也是绞尽脑汁

首先从着装上

便可见他们的消暑智慧

(南北朝)杨子华(传) 《北齐校书图》 波士顿美术馆藏

现代背心是消暑好物

古代的背心也不甘落后

在《北齐校书图》中

四位士大夫皆披纱而坐

或沉思、或书写

或欲离、或挽留

他们身穿的薄纱之下

是裲裆系带装

裲裆又作“两当”

是背心式的服装

(宋)佚名 《柳阴高士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穿裲裆系带装的

除了士大夫们,还有这位老翁

他头戴葛巾

宽襟解衣,袒胸露背

坐在豹皮之上

侧卧在柳荫之下

这怡然自得的感觉

好似李白在《夏日山中》中所写的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唐)周昉 《簪花仕女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古代男士穿得透气清凉

女士穿着也是凉快又时尚

《簪花仕女图》中仕女们在园里散步

她们身着抹胸

外披轻透的纱罩

如花蕊夫人的《宫词》中描述的

“薄罗衫子透肌肤”

侍女们手持团扇

众人显得闲适悠然

(南宋)苏汉臣 《婴戏图》 天津博物馆藏

画中的孩子

身穿轻透的纱衣纱裤

一人持蒲扇,一人捉蝴蝶

幼童玩耍嬉戏的画面

给闷热的时光带来丝丝活力

正如杨万里在《初夏睡起》一诗中所写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古人在衣物料子上下了不少功夫

“春秋以绸缎,夏以纱,冬以裘,随时所宜”

其中夏季最常用到的三种面料

按照厚薄程度依次是罗、纱、葛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杜甫的《端午日赐衣》里就提到了罗和葛

罗指经绞有孔的罗衣

多穿于春夏之交

葛是以葛藤纤维编织的葛衣

古时所说的纱

通常是丝织物的一种

表面有均匀而明显细孔的纱质地轻薄

上等纱料更以蚕丝匀细见长

(元)刘贯道 《消夏图》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除了衣物

古人还有其他手段度过高温天

“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消暑》

一诗中这样写道

在这幅《消夏图》中

榻上之人正袒胸赤足而卧

在炎热难耐之下

执一卷书静卧家中

可谓一剂消暑良方

似乎也应了白居易那句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南宋)佚名 《槐荫消夏图》 故宫博物院藏

“大树底下好乘凉”

在宋代诗人苏舜钦的《夏意》中

便可略知一二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这幅画恰如诗中描绘

在老槐浓荫下

一人袒胸卧于庭院矮榻之上

恬然入睡

(南宋)佚名 《柳院消暑图》 故宫博物院藏

酷热时候

连荷花都躲在了荷叶下

宋代诗人杨万里感叹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在《柳院消暑图》中

就有这样一池的游荷

平静似镜的湖面,荷花点缀其中

一位白衣士人

正襟危坐在窗前的柳荫下

僮仆执扇立在他的身后

窗外垂柳如丝

远处青山连绵,碧空如洗

(南宋)佚名 《草堂消夏图》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轻屐单衫薄纱帽,浅池平岸庳藤床”

与友人在草堂的凉席上

盘坐闲聊

竹林芭蕉,清风习习

也是消暑清凉的好办法

 

监制:翁璟

策划:马江

编辑:郭妍廷

文案:王旭、方能、蒋婵、魏晓宇

设计:战晓菁、季永文、黄淇华

【责任编辑:郭妍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