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3/28 10:10:16
来源:浙江日报

解码浙江3个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字体:

  “开窑!”洪亮的嗓音回荡,身着古装的村民从古窑中捧出匣钵,精心烧制的青瓷“开盲盒”般呈现,引得阵阵喝彩。

  眼下,春日旅游正旺,丽水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迎来八方游客。村头新竖起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立牌,成了新的打卡点,也记录着溪头村的高光时刻:在哥伦比亚卡塔赫纳举行的联合国旅游组织执行委员会第122次会议上,溪头村成功入选2024年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2021年起,联合国旅游组织发起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评选,以促进旅游业在保护乡村自然资源、景观、生态和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作用。如今,中国累计有15村入选,数量位居全球首位。

  “浙江省共有安吉余村、淳安下姜村、龙泉溪头村三个村庄入选,不仅数量为全国最多,发展品质也走在前列,展现了浙江特色。”浙江省旅游民宿产业联合会会长吴健芬说,这一全球评选体系包含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等9个维度的近百个指标,入选的村庄交出了浙江的精彩答卷。

  3个惊艳全球的村,是浙江众多美丽乡村的缩影,不仅展现了水墨江南画卷里的秀丽风姿,更蕴藏着生态增值、文化再生、未来范本三大密码。

  萤火虫飞进游客心头

  生态优势化为旅游发展优势

  溪头村“陌上归人”民宿里,老板叶柏青正为游客办理入住。前几年,看到乡村旅游愈发红火,叶柏青从江苏回乡,创办了这家民宿。

  来自上海的龙女士,来过溪头村3次。听说溪头村得了新美名,她翻出之前在村里的留影,向亲友们推荐。正巧最近有朋友从澳大利亚回国,还没倒好时差,就被她拉来了溪头村。龙女士说,自己清楚记得,去年夏天来溪头村避暑,夜晚漫步村内,耳边是溪水流动,“还有萤火虫落在手上,在这里,重拾人与自然亲近,妙不可言。”

  发展乡村旅游,环境至关重要。在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评选体系中,生态保护与价值实现是重点之一。纵观入选的浙江三村,对于保护、修复及维护生态上,都十分重视。

  余村2021年入选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那时候,听到好消息,乡亲们欢呼雀跃,都想让绿水青山变得更美、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回忆当时的场景,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玉成仍热血沸腾。

  20年来,余村进行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矿山被关停,水泥厂旧址变成了五彩田园。2024年,余村接待游客122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2205万元。

  2023年,下姜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而曾经的下姜村,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土墙房,烧木炭,半年粮,有女莫嫁下姜郎”。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都不尽如人意。

  “发展乡村旅游,生态为先。”下姜村党总支副书记姜国炳说。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开启村庄整治。下姜村从封山育林、修沼气池等入手,找回绿水青山的同时,村民们惊喜地发现:有游客来村里旅游了。到2023年,下姜村实现旅游收入8710万元,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5万余元,是2003年的15倍。2024年,该村更是实现旅游收入9072万元。现在,村里有了新顺口溜——“农家乐、民宿忙、瓜果香,游人如织进下姜”。

  如果说余村和下姜村是生态修复的典型,溪头村则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生态理念的结合。

  上世纪90年代,溪头村内有瓷土厂10余家,年均千万元的产值养活了百余户村民,但山成了“伤疤山”、河成了“牛奶河”。

  “30年前刚嫁到村里时,猪圈旱厕随处可见,臭气熏天。老街凹凸不平,一不小心就会扭了脚。”村民陈永女回忆道。溪头村采取一系列措施抢救生态环境,陆续建成30多个景观点。环境美了、游客多了,陈永女家也顺势开起了茶叶店,日子更红火了。

  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溪头村又不囿于常规,而是打造了符合当地生态特色的人文新风景。一道“时光隧道桥”,一头是传统建筑,一头是现代感十足的竹建筑,这是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11位设计师打造的竹建筑群,因地制宜,河流中的鹅卵石、山中竹子、龙窑的匣钵等成了建筑材料,自然与艺术融合形成了新景观。“刚开园时,村里停车位满了,等着进村的车排队几公里。”叶柏青回忆道,这个小山村头一次这么热闹。“传统的材料,前卫的设计,偏僻的乡村,世界的表达,吸引了众多游客。”溪头村党总支书记曾志华感慨。

  优美的自然环境正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样的故事在浙江越来越多的乡村上演。记者了解到,通过深入推进“千万工程”,浙江乡村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旅游转化通道持续拓宽,旅游富民效应不断释放。全省已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4个,累计创成景区村11500余个,景区村覆盖率达到56.5%。

  窑火映古今 让乡村游“玩”出文化味

  唤醒文化基因,不仅让乡村更增魅力,也向世界敞开了一扇观察浙江农村之窗。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中国陶瓷专家陈万里曾如此评价。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全球首个陶瓷类人类非遗,其近现代传承地就在溪头村,7座古龙窑依山而建,至今窑火不灭。

  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评选中,强调乡村文化保护与宣传。“文化资源丰厚且根脉不绝,更能与时俱进活化利用。”在吴健芬看来,这是浙江乡村旅游走上国际舞台的重要亮点。

  几年前,溪头村也曾面临游客数量及民宿入住率下降的问题。如何让更多游客走进来、留下来,溪头村想到要打好文化牌,特别是发挥好青瓷文化的优势。

  “文化要传承,更要会表达。”曾志华介绍,以往龙泉青瓷更关注瓷器生产及销售环节。如何让游客更有体验感?2017年,溪头村推出“不灭窑火”龙窑烧制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游客的参与感更强了。

  记者在一场开窑仪式上看到,游客可以换上古装,参与纳福礼、敬香、饮龙窑酒等仪式。在端出匣钵“开盲盒”环节,有外地游客竞拍得到一件花瓶,说一定要送给自己的爱人。

  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研究会会长张晞说,活动已举办超150场,场均线上线下吸引上万人次,“用古龙窑烧制青瓷,也让溪头村成为青瓷大师争相前来的‘宝藏村’,超50名青瓷大师到村里烧制青瓷。”

  原生态乡村生活与现代艺术手段相融合,为游客提供了新体验,也留住了不少回头客。

  下姜村加大对村内手工艺、非遗等文化的发掘与保护力度,成立竹编、石头画、陶艺、扎染、铜艺等传统技艺工作室,开设非遗公益课堂,向游客展示竹马、草龙、仁灯、麻绣等制作技艺。

  去年“五一”假期,生态水景演出《梦开始的地方》在下姜村首次公演。集表演艺术、光影艺术、视觉艺术于一体的沉浸式演出,让观众们可看、可听、可参与。

  余村也正在将生态文明IP做大做强。村里的零碳建筑——“余村印象”图书馆,外墙采用竹模混凝土工艺,绿色建材的应用比例达到75%。这里曾经是两栋老旧厂房,如今化身为传播生态文化的新平台。

  这个图书馆已经成了村子的新打卡点,村民、游客以及创业青年汇聚于此。图书馆还定期举办各类文化和创意活动,吸引了众多青年来余村筑梦。

  余村所在的安吉县,还将目光瞄向国际游客,争创省级入境旅游先行县试点。主打的就是生态旅游,通过优化“竹文化、白茶文化、乡村度假、户外运动”四大主题产品体系,打造“国际乡村会客厅”。

  近年来,浙江充分运用“农业+”“文旅+”“乡村+”,结合实施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旅游景区转型提质行动,因地制宜推出各种各样的新业态、新玩法,加快突出本地产业特色、文化特色, 让特色乡村观光旅游“玩”出新花样、文化味。

  走出个性路 打开更多未来式

  “是激励,更是压力。”曾志华说,做好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的后半篇文章,成为全村人努力的方向。

  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的评选,是以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为关键手段,支撑和保障乡村社会、经济、生态等综合目标实现的立体化发展。

  发展如何更有方向?在这三个村看来,乡村旅游最大的吸引力,往往是当地的特色。结合乡村实际,找准发展坐标,打出特色牌,才能推出更多新服务、新业态。

  避免同质化竞争,走出个性化之路,是破局之路。

  围绕“不灭的窑火”,溪头村正谋划做好“火”文章。溪头村计划增加篝火晚会、烧烤、灯光秀、夜间漂流等项目,集合窑火、星火、萤火等,持续增加沉浸式体验,满足游客更多元的旅游需求。

  发展如何更有活力?既要发挥好村民的主人翁作用,也离不开人才等优质资源下沉,为农文旅赋能。

  “坚持用好一村人”的溪头村,在村庄治理等事务中,积极听取村民意见,还在数年前成立了村民参股的“一村人”旅游公司,打造探险基地等10个集体增收项目。今年,溪头村正积极引进第四批运营方,借助更专业的力量,进一步提升全村景区运营能力。

  《梦开始的地方》,由下姜村48位村民参演,让村民成为舞台的主角,不仅让村民们更有成就感,而且对本村文化更有认同感。参演的村民姜金娜说,自己从没想过会回村摆摊卖山货,也没想过会站上舞台,“能上台出演很开心,因为演的就是下姜人最真实的生活。”

  在“引援”上,下姜村还面向社会招聘职业经理人,实施企业实体化市场化运作,成立了景区公司、实业公司、下姜梦公司三家村企,实施景区一体化建设运营等措施,逐步形成“村集体+国企+第三方运营企业+农户”四者合力多元经营局面。

  让乡村未来更有活力,余村广邀天下青年人才。2022年7月,余村启动“全球合伙人”招募计划,围绕研学教育、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农林产业、数字经济等8个类型,向全球发出一份共建未来乡村样本的“英雄帖”。

  目前已落地各类合伙人和新经济项目60余个,带动招引青年1200余人。其中,余村姑娘俞佳慧看到村里变化后,选择返乡创业。如今,她不仅运营了绿色农场,还建起一栋茶舍民宿,让游客可以边品白茶,边享乡野风光。

  联合国旅游组织秘书长祖拉布·波洛利卡什维利曾说:“旅游业可以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包容性,促进更公平的利益分配,并增强当地社区的能力。”

  从一村到一乡,从一乡到一域,浙江的小村庄有“大胸怀”,走出了不一样的美丽发展之路。

  下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姜丽娟表示,以下姜村为核心,联合周边63个村社协同发展,打造起的“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辐射串联起周边石林、红山岙、龙川湾等10余个景区,发挥下姜村大全景效能,构建旅游共富示范带。

  从最初的余村扩展至1镇2乡24村的“大余村”,先富的余村探索推进乡村组团式发展模式。2024年,“大余村”24个村村平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了254万元,同比增长11%。

  今年,溪头村推出了“红山热土挺进之路”红色美丽村庄精品旅游线路,串联起周边16个村、4个4A级景区。曾志华预计,今年旅游收入将超5000万元。

  三个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犹如三棱镜,折射出浙江千万乡村构建起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乡村振兴范式。“越来越多的浙江乡村将探索出更具特色的文旅之路,为全球乡村发展提供更多可供参考的样本。”吴健芬充满信心。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系统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创牌、环境创优、文化创新、运营创效、模式创造,绘就新时代“诗画浙江”乡村胜景,吸引全球来客。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未来,诗画浙江的美好图景将更多呈现于世界。(记者 杨一凡 叶锦霞)

【责任编辑:陈青】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