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阅读是一个城市、民族和社会的重要部分

新华网首页时政国际财经高层理论论坛思客信息化房产军事港澳台湾 图片视频娱乐时尚 体育 汽车科技食品

近日,以“深化全民阅读 建设书香中国”为主题的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向新华网分享了他对阅读的思考和建议。

精彩观点
1
新华网
您认为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2
施一公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读书能让你博采众长。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读书能让你博采众长。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读书能让你博采众长,如果再加上自己的思辨,你会把前人的经验和总结逐渐变成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变成自己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碰到过不去的坎,可能读一本书就释怀了。读书让你变得更智慧、更通达。读书对一个城市、民族、社会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1
新华网
有一种说法提倡人们既要读“有用”之书,也要读“无用”之书,您怎么看?
2
施一公
这要看怎么界定“有用”和“无用”。
这要看怎么界定“有用”和“无用”。
这要看怎么界定“有用”和“无用”。  
比如有一个正在做科学研究的博士生,发现一些难以攻克的问题,然后顺着这个问题去查找相关的参考书,如饥似渴地读下来,最终解决了问题,可能这叫“有用”之书。  
但同样是一个博士生,他在做完课题之后,翻阅了一本可以用于放松的、非专业相关的书籍,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无用”之书。  
在我看来,一本书并非在读完以后、在此时此刻就能帮上忙,就叫“有用”。有些书看似“无用”,却有利于价值观的形成,也可能会影响你今后职业的改变、道路的选择,甚至有些人生大事也会受到一本书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一般不用“有用”和“无用”来界定书籍。
1
新华网
您在青年时期曾受到过哪些书籍的影响或启发,能否分享一些有关经历?
2
施一公
容闳写过一本《容闳自传》,这本书对我影响特别大
容闳写过一本《容闳自传》,这本书对我影响特别大
容闳写过一本《容闳自传》,这本书对我影响特别大。  
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留学生,他在19岁(1847年)时跟随美国老师布朗前往美国求学。1854年,容闳从耶鲁大学获得本科学士学位,毕业以后他毅然回到中国。  
后来容闳又去见曾国藩,两人知己相逢,谈了3分钟便达成共识。曾国藩让容闳协助创建中国现代工业,并许诺让容闳实现原来的报国梦想。在容闳和曾国藩等人的努力下,清政府同意挑选120名幼童分4批前往美国读书,在学好科学技术后返回建设中国。所以容闳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事实证明,这些留学生中确实出现了很多报效国家的人才,包括唐绍仪、唐国安、詹天佑等。  
我在读这本书时,世界观早已定型,但容闳在自传中有关科技教育对国家作用的思考、以及一些对人生的感悟,都对我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
1
新华网
本次大会期间,您作了首部著作《自我突围》的分享会,请您就此简要介绍?
2
施一公
这本书是我人生历程的真实缩影,也是我看世界的独白和价值观的体现
这本书是我人生历程的真实缩影,也是我看世界的独白和价值观的体现
这本书是我人生历程的真实缩影,也是我看世界的独白和价值观的体现,所有的观点和描述不求完美、但求真实。这本书收录了我的童年趣事、故乡记忆和生活随笔,既有多年来对科技、教育的思考和心得,也有从执教清华到创办西湖大学的心路历程,所记录的内容涵盖了我半个世纪的人生轨迹。  
出版这本书的主要动力有两个。一是想用这种方式,和关心、支持我的朋友们交流,尤其是那些从未谋面但对我关爱有加的粉丝和网友,希望大家了解一个真实的我。二是想用这种形式给自己留下一个永久的记忆,二十年后、三十年后,逐渐老去的我可以从中追忆过往、品味人生。  
除此之外,我还有两点儿小期盼。一是想通过对自己人生经历和价值观的描述,寻找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请他们和我一起创办西湖大学。二是想鼓舞一批年轻人勇敢追梦,我想告诉他们,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幸福和烦恼,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理想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理想主义永远不会过时。  
(监制:翁璟 策划:马江 记者:朱涵 采写:宋越 郭妍廷 编辑:宋越 鸣谢:西湖大学)
01007007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