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2月14日电 为推进城市更新,实现“人民美好幸福家园”目标,2019年年初,浙江省启动了未来社区建设,并开启多阶段试点工作。浙江省宁波市在坚持“一统三化九场景”的基础上,结合各个未来社区特点,通过不断融合、创新等方式,赋予社区自治新载体、新内容,并使其成为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新平台,展现未来社区幸福生活新图景。
明珠社区:精益求精 打造标杆型未来社区
近段时间,宁波国家高新区新明街道明珠社区的邻里中心——“明珠若比邻”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这座邻里中心之所以“出圈 ”,除了社区菜场、精品超市、星巴克宠物友好店等亲民设施,还因其融入了多个未来社区场景,实现了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
通过党员活动阵地,塑造未来治理场景;通过社区食堂、共享厨房、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驿站,塑造未来服务场景;通过屋顶农场、各类亲子教育设施,塑造未来教育场景;通过光伏减碳、植物固碳、雨水回用等低碳改造,将社区级邻里公园明昕公园打造成为零碳公园,实现低碳场景;通过共享体育空间、省级社区服务养老中心,塑造未来健康、未来建筑等多种场景……
位于二楼的“美好生活服务中心”则是未来社区场景塑造的点睛之笔。在这个约300平方米的敞亮空间里,设有共享会议室、咖啡吧、开放式办公、阅览区、公共影音区等功能分区。居民们可以在这里品尝咖啡,也可以休闲办公,孩子们也能在阅览区寻找喜欢的读物,或是在投影屏幕前观看儿童科教片……在这里,所有设施都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
“我们根据街道的要求,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的运营理念,再结合未来社区的设计要求,将邻里场景、创业场景、服务场景等场景融入‘美好生活服务中心’,重建温馨的邻里氛围。”明珠未来社区运营负责人陈家辉表示。
据了解,自去年11月开始,新明街道积极对接负责未来社区建设的主管部门和相关专家,在盘点全街道资源后,决定将建筑条件较为成熟、周围新建小区较多的明珠邻里中心作为建设明珠未来社区的主要载体。
“我们以标杆型未来社区为目标来建设这一未来社区+邻里中心,为社区打造15分钟步行生活圈。”新明街道未来社区专班负责人徐国斌说。
岩河社区:整合资源 兼容未来社区场景
没有现成的邻里中心,该如何塑造未来社区的场景?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岩河社区提供了一个答案。
岩河社区面积约0.88平方公里,辖区内常住人口达万余人,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仅约920.2平方米,这给全场景未来社区的塑造出了不小的难题。
“社区积极整合和调动社区内资源,再利用互联网技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为未来社区建设开辟了新的空间。”岩河社区党委书记陈红萍介绍道。
在未来社区打造过程中,岩河社区完备的党组织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社区党委全面整合辖区居民、物业、商圈、企业等党建资源,将党组织与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商家联盟、企业等有效融合,一方面加强为未来社区治理,一方面积极将社区内优质社会资源向未来社区建设倾斜。通过资源对接和改造,社区将原有公共服务空间建设成为自助微诊室、云药房、自助健康检测点、体质监测站、便民服务点等设施。
除了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开设阅读驿站,在辖区内开设智慧书屋、建设城市书房,社区还为“一老一少”提供养老健康讲座、亲子教育等多种服务,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将未来社区的治理场景、服务场景打开。
目前,岩河社区正计划整合仑江大厦、北仑海油大厦等社会资源,打造更丰富的未来创业场景,力争为辖区青年提供多样化服务。
和丰社区:场景联合 丰富服务内容
宁波市鄞州区明楼街道和丰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仅有1200平方米,即使加上由垃圾房改造的“60+未来活动中心”,也仅有2000平方米左右。怎么办?
面对现状,和丰社区积极尝试“场景联合模式”,将每个空间由原来的单一功能调整为复合功能,通过全龄覆盖、分时管理、功能复合、多组织协同四个维度,提升空间内容的丰富度和利用率。
说起中间的曲折,和丰社区党总支书记卢燚用“无情怀、不社区”来总结。
为了让场景打造更接“地气”,改造前,和丰社区用一个月时间做了1478份的调查问卷,几乎走遍了所有社区、楼宇、商户,收集了420多条有效意见建议,梳理出居民、人才以及商户的需求清单,再结合这份清单,进行针对性打造。
和丰社区内的中国美学空间曾由一家社会组织进行管理和运营,经社区改造后,重新招募了悦茗阁读书会、超级演说家、星球演说、汉字文化馆、樱之文化等5家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大大提升空间使用率,实现了“1+N复合场景联合体模式”。
同时,和丰社区还将邻里中心的两个会议室改造升级为果壳课堂,依托辖区内成熟的民营幼托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优惠的日托服务。
截至目前,和丰社区累计扩增公共服务空间约8000平方米,并在今年8月召开的浙江省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工作现场会上,获首批未来社区授牌。
宁波正从一个个鲜活的范例中汲取经验,推动更多资源向社区倾斜,聚焦社区可持续运营,由“点”连“线”再成“面”,着力打造在全省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未来社区建设模式,让人们在未来社区的新场景中“遇见”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幸福。
监制:翁璟
策划:马江
采写:曹宇震
编辑:骆思宇 王薇
设计:汪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