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禁渔一年之际,记者再次探访太湖沿岸渔村 从新出发,又见太湖美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
又是一年金秋,太湖边的各个渔村,不再有往年湖面渔船竞发、岸上客流如织的盛景。
为保护太湖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从1年前的2020年10月1日起,太湖渔业管理部门收回了太湖渔业生产者捕捞权,在太湖水域的渔业生产者全部停止捕捞作业。
太湖沿岸江苏、浙江两省的苏州、无锡、常州、湖州4市曾有49个专业渔村(社区)、1万多名渔民。退捕一年来,渔民如何转产?渔村如何发展?太湖的自然环境和渔业资源又发生了哪些改变?近日,记者再次探访位于湖州、苏州的太湖沿岸渔村。
人之变
和之前不一样的生活
清晨6时,长兴县太湖街道新塘村村民李海荣,来到自家的蔬菜大棚,给新种的芥菜疏苗。
距离大棚200米处,就是太湖边的渔港。此时,湖面宁静,可以清楚听到白鹭、野鸭的叫声。
“往年这段时间,是我们最忙的捕鱼季,太湖里到处是嘹亮的渔歌!”李海荣回忆道,很是感慨。
李海荣今年52岁,当了30多年渔民。最近几年,由于“禁渔”传言不少,他早就有和渔船说“再见”的心理准备,然而当这一天真正到来,他却无法从容面对。
2020年6月,江苏省出台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实施方案,其中明确,太湖3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40万亩水域实行常年禁捕,其他280万亩水域全面退捕,共涉及渔船6313条。在之后的半年里,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太湖渔管办”)与苏州、无锡、常州和浙江湖州等沿湖各市集中攻坚,全力推进退捕各项工作,做到“无捕捞渔船、无捕捞网具、无捕捞渔民、无捕捞生产”。
渔民们延续多年的生产生活方式就此改变。
“年纪大了又没什么技术,换行当不容易。”“上岸”之初,李海荣有过担忧。在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去年11月,李海荣承包了10亩菜地。和季节性的捕鱼不同,种菜是需要常年忙碌的生计,前不久收了茄子,种了芥菜,芥菜收完再种莴笋,一季接一季。
和辛苦并存的,还有难以预料的气象。今年6月,因连续降雨,李海荣种的茄子烂果严重;7月,台风“烟花”来袭,他种的冬瓜又受淹。
这些状况,一度让李海荣感到艰难。所幸,太湖街道和新塘村相关负责人及时上门送技术,并鼓励他坚持。前不久,在新塘村党委的支持下,李海荣和村里4名由渔民转产的种植户,成立了一家合作社,经营农产品种植、销售。“以后每年估计有10多万元收入,从长远看风险也比捕鱼小。”李海荣说。
其实,随着近几年太湖渔业资源减少,渔民收入并不稳定。“捕鱼船越来越大,单网越来越重,网眼也越来越小。”说起捕捞方式的变化,湖州南太湖新区滨湖街道小梅村渔民朱凤根深有感触。
“即使不退捕,这样无序捕捞也不是长久之计。”去年退捕前,记者采访过朱凤根,与一年前的迷茫相比,如今有稳定工作的他,脸上多了一分从容淡定。
退捕后,当地政府部门举行了多场针对转产渔民的专场招聘会,推出景观渔船管理、游乐保障、后勤等360多个岗位。朱凤根选择了比较熟悉的游船管理,经过3个多月培训,今年8月初正式上岗。
前不久,朱凤根拿到了第一笔工资。“每天朝九晚五,收入稳定,还有大量空余时间,这和我之前的生活不一样。”朱凤根说。
此外,湖州不少沿湖的乡镇,还推出了“太湖蓝藻打捞工”的公益性职位,因更贴近渔民技能特长而广受欢迎,在长兴太湖街道,就有19位退湖渔民从事这一职业。
湖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去年10月1日太湖全面退捕起,他们就联合相关部门启动渔民转产安置工作,出台退捕补偿、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公益性岗位安置等一系列帮扶政策。根据渔民需求,政府还提供了蔬菜种植,河虾、大闸蟹养殖等多种类培训。据统计,湖州的2048名专业渔民中,超过80%已实现再就业或创业。
在苏州,退捕渔民和湖州当地渔民一样,已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当地人社部门还针对渔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等现状,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
村之变
渔村发展可以丰富多彩
渔村绕水田,澹澹隔晴烟。
连日来,行走在太湖沿岸的一个个渔村,记者发现,过去随处可见的太湖蟹、太湖鱼等水产标语基本不见了,各个村都努力挖掘山水、文化、农业等新特色亮点。
新塘村曾以太湖沿岸最大的渔市闻名。这个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渔市销售四成以上的太湖水产。2020年最后一次“秋季大捕”,新塘渔市销售水产1.1万多吨,销售额逾4800万元。退捕前,全村4000多名村民有一半从事和渔业相关的工作。
“过去,‘秋季大捕’一个月内,至少有1.5万人来村里,有做水产批发的,也有品尝湖鲜的,车辆从村口排到村外500多米。”新塘村党委书记汤勇军说,退捕后,渔市无鱼可卖,村子如何转型发展成为新课题。
“退捕断了我们传统发展模式的后路,但渔村的未来发展可以丰富多彩。”汤勇军说。村里开了10多次村民大会,大家认可度最高的,是激活蔬菜基地。上世纪80年代,拥有各类蔬菜大棚的新塘村是浙北蔬菜基地,不过随着渔业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从事来钱更快的渔业,蔬菜基地渐渐停业。去年11月起,蔬菜大棚又回到村民的视野,原本热闹的梅鲚鱼晒场也改造成了菜地。
现在的新塘村,大部分渔民和李海荣一样,加入种养殖队伍。村里的1000多亩大棚蔬菜,超过一半是转产渔民在种植,采收季节每天能为周边地区供应6000多公斤优质蔬菜。
“接下来,我们还打算将新塘渔市改成大型蔬菜批发交易市场,让优质有机蔬菜成为我们村最主要的特产。”汤勇军说。
在吴兴高新区幻溇村,占地9200多平方米的太湖渔市早已完工,幻溇村党总支书记叶建华告诉记者,退捕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机遇。
“如果太湖捕捞还在继续,我们这个渔市也会和太湖边其他渔市一样,竞争原本就有限的渔业资源和客流。”叶建华说,退捕让他们静下心来思考,幻溇村如何避免传统太湖渔村的千篇一律,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目前,幻溇村通过广泛征集村民意见,着手改变渔市的功能和定位,打算把这个渔市改造成集渔文化展示、农产品交易、湖鲜体验、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全业态农渔业综合服务中心,并期待以此带动全村发展。
“我们村的发展方向是建设渔业文化村,希望游客可以领略到传统太湖渔村的韵味。”叶建华介绍。
和幻溇村隔湖相望的,是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太湖村,这里曾经也和大多数太湖渔村一样,村民以对外销售太湖大闸蟹、“太湖三白”(白虾、白鱼和银鱼)等湖鲜为主。记者来到太湖村,发现如今这里的农家乐已遍地开花,纷纷打出生态旅游招牌。
“全村现在已有农家乐、民宿21家。”太湖村党总支书记夏春华介绍,太湖村沿水而建、环境优美,又位于国家5A级景区东山景区的咽喉位置,能够吸引游客。
“从2018年太湖取消网箱养殖开始,我们就在为全面退捕做准备,从产销湖鲜为主逐步向多领域、高层次、品牌化的三产服务业发展。”东山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该镇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农文商旅多业态融合示范点不断涌现。碧螺春1号彩虹路、莫厘峰映山红、苏州小镰仓等网红打卡地备受热捧,多个精品民宿引来众多游客。2020年,尽管受到退捕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镇旅游业收入依然超过43亿元,今年预计更高。
湖之变
水质变好鱼虾种类又多起来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来到苏州吴中区东山镇双湾村滨湖大道,游人往往会哼唱起经典民谣《太湖美》。微风吹过,湿润的空气和着优美的旋律让人陶醉。
“每天傍晚,我都会在滨湖大道上跑步,有时也会请朋友来湖边休闲,一年来最大的感受是水质变好了,鱼虾种类又多起来。”双湾村村民潘利根说,前几天他发现湖里的鱼个头比过去大了,好久没见到鳗鱼、黄颡鱼等也偶尔出现。
历史上,太湖鱼类资源十分丰富,鱼类记录曾有107种。然而,过度捕捞加上闸坝建设、流域污染物输入,太湖水质下降、水生生物资源退化:不仅仅是鱼类,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在内,太湖整个生态群落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太湖曾有20多种软体动物,而4年前常见的已不到10种。
多年来,太湖水产资源保护一直是政府重点工作之一。上世纪80年代,太湖渔管办实施定期的封湖禁渔制度,太湖成为全国首个封湖禁渔的内陆湖泊。2009年至2018年,退渔还湖阶段,太湖网围养殖面积压缩到4.8万亩。2019年后,网围全面拆除,休养生息。而2020年10月1日起,太湖水域全面退出生产性捕捞。
渔业资源的逐渐恢复,让一些经营农家乐的村民找到了新商机。去年10月,曾经的太湖水产经营者、新塘村村民莫伟昌的农家乐开张,打出“看太湖水,赏太湖鱼”的口号。现在,这家农家乐在当地小有名气,没有明显淡旺季之分,一年收入预计有一两百万元。说起退捕,莫伟昌深有感触:“今天的退捕,是为了换子孙后代的年年有鱼,从真正意义上守护渔业资源、传承渔文化。”
“这是大家通过转型换来的生机。”太湖渔业资源的恢复,也得到了太湖渔管办的证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湖区渔业捕捞全部停止,太湖鱼类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渔业资源有效恢复,生态链日趋良性循环,太湖里能直接看到的鱼比以往更多了。
“比如,现在鲢鳙鱼个头变大,就是因为太湖退捕后,有了更好的生长环境。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禁渔退捕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太湖渔管办相关负责人解释,通过限捕、禁捕,鱼类生存的生态条件得到改善,一些优良和“土著”品种得以恢复,鱼类种群结构也将进一步调优,大型鱼类比例会增加,鱼类小型化问题会得到改善。
今后,太湖渔业管理部门将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太湖渔业资源?太湖渔管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计划通过对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的放流和对一年生鱼类的捕捞,有效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更好地恢复水域生态环境。”接下来,太湖渔业主管部门将通过政府监管+组建生态渔业发展公司等形式,实行有组织化捕捞,实现从粗放型发展向精细化发展、从生计渔业向生态渔业转变,充分发挥太湖生态渔业的净水功能,助力太湖生态治理。
“我们建议生态渔业发展公司优先雇用退捕渔民,让退捕渔民由‘打渔’变‘打工’,共享太湖渔业资源保护成果。”太湖渔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与各地各部门一起,打造与渔业相关的文化教育、旅游观光项目,促进传统渔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重塑富裕、和谐、稳定的优美乡村水域生态环境,助力渔村振兴。(记者 王晨辉 叶诗蕾 通讯员 童乐 张泽民)
责任编辑:张灵
-
“天一阁论坛”拉开浙江书展帷幕
2021-10-09 10:03:18
-
国庆黄金周旅游升温 宁波景区接待游客 超1100万人次
2021-10-09 10:03:18
-
票房增加32% 国庆长假杭州电影市场票房破亿
2021-10-09 10:03:18
-
禁渔一年之际再探访太湖沿岸渔村 转型发展丰富多彩
2021-10-09 10:03:18
-
餐饮住宿持续回暖 浙江9万余家样本企业假期"吸金"
2021-10-09 1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