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面积不大,区域划分的复杂性却比江苏、安徽“更胜一筹”。面积仅为10.55平方千米的土地,却常被划为浙北、浙南、浙东、浙西、浙中等众多区域。不仅如此,各区域的范围同样存在不确定性,浙北即是其中的典型。
在今年7月台风“烟花”登陆长三角期间,媒体广泛使用了“浙北”这一名词,那浙北是指哪里呢?关于浙江区域划分有一种“二分法”,即将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舟山视为浙北。其余五市就是浙南了。这在自然地理区域上也有体现,浙北平原的南端便为宁波、绍兴城区。但这种广义的浙北概念不太被人们认同,宁波、舟山的海洋文明与嘉兴、湖州的水乡文明也确实存在明显的差异。
另一种划分是把杭州、嘉兴、湖州视为浙北。但钱塘江是自然、人文重要的南北分界,南岸的萧山、滨江、钱塘三区都源于从绍兴划入的萧山县。此外,地处西南的桐庐、淳安、建德三县不仅在地理位置、地形上与杭嘉湖有显著区别,而且它们历史上和杭州关联度不高,明清时属严州府,新中国成立初为建德专区,上世纪60年代才先后从金华划入杭州。这样,浙北实为嘉兴、湖州全境以及杭州上城、拱墅、西湖、临平、余杭、临安、富阳七区。由于杭州作为省会的特殊性,人们又常把最狭义的浙北等同于嘉湖二市。
还有观点认为,浙江历史上并没有浙南浙北,只有浙东浙西,由此推定今天浙北概念缺乏依据。但实际上历史上所说的浙东、浙西中的“浙”指的是“浙江”(即钱塘江)这条江,并不是浙江省,而今天浙南、浙北的“浙”显然是指浙江省。浙北概念的存在很有必要。
在浙江,区域划分的观念没有江苏、安徽强烈,但是浙北的独特性非常明显。放眼长三角,浙北与苏南更相似,和浙江内部其他区域却存在诸多差异。浙江地形,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但对浙北而言,平原多于丘陵,浙江最大的平原杭嘉湖平原就位于浙北。而且,自然地理中的“长三角”南界即为钱塘江。这样,浙北地形更接近于上海、苏南,而非浙江其他区域。
在历史与人文领域也同样如此:苏南浙北共有大运河江南运河段,对大运河的人文历史上的依恋,在浙江其他区域是很少见的;至于江南古镇,苏南有周庄、甪直、同里,浙北有乌镇、西塘、南浔;苏南浙北在方言上同属吴方言太湖片,和浙江南部的婺州片、台州片、处衢片、瓯江片等差异明显。
甚至在行政区划上苏南浙北还曾为一体。浙江省域范围数百年来十分稳定,上一次大调整还是明代初年,嘉兴、湖州二府从南直隶划入浙江。此前,苏南浙北的一体化体现在唐代的浙西路、宋代的两浙西路以及元代的江南浙西道。而且,历史上狭义的苏浙、江南均为长江与钱塘江之间。
近些年,浙北发展受到关注,G60科创走廊的合作建设起源于沪嘉杭,再深入湖州。浙江“十四五”规划也强调“推动嘉兴和湖州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今年8月出炉的《嘉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方案》更是嘉兴、湖州独有的未来展望。(黄浪)
责任编辑:刘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