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向大型化、中心化发展的今天,“都市圈化”正演变为城乡空间格局的新特征。而都市圈的能量,很大程度取决于通勤密度、效率和人口、产业布局。
在浙江,杭州都市圈发展最早,也相对成熟。6月28日,随着杭海、杭绍城际铁路开通,杭州、嘉兴、绍兴三地“握手”,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网的“1小时通勤圈”自此形成。
如今,两条城铁投运已有4个多月。66.6公里长的轨道上,奔驰的列车搭载着往返的人流。从海宁到杭州、运行20余年的快客班线,不久前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绍兴安昌古镇、柯岩风景区等景点,迎来旅游人气爆发期……
城铁为沿线地区打开的,究竟是怎样的“窗口”,是人口红利,还是“虹吸”?是发展机遇,还是产业挑战?近日,记者到海宁、柯桥、萧山等地采访,走进这一日新月异的都市圈。
人口红利
还是人口“虹吸”
杭州九堡地铁站进站,1号线换乘9号线,再换杭海城铁,到达海宁皮革城站……这是4个月来,贝兰日渐习惯的上班通勤路线。作为省交投下属单位,贝兰所在的企业有70多名员工,其中近半是总部外派、家住杭州。
“城铁开通,对我们这样的‘通勤族’是巨大利好。虽然换线有些麻烦,但时间缩短了半小时,也不用自己开车,不用掐大巴时间,通勤变得游刃有余了。”贝兰说,这些年,伴随都市圈发展,杭州和嘉兴之间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像她这样在双城间频繁往来的人员数量也在增多,“以前在地面上开车,导航、路牌都会提醒你‘进了另一个城市’,坐城铁就没有这种感受。”
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杭海城际累计开行26001列次,客流量共356.54万人次,日均客流量2.9万人次,单日最大客流7.25万人次。而这一工程建设时,日均客流量预计在2万人次以下,运营数据远超预期。
另一方向上,连通杭州萧山区和绍兴柯桥区的杭绍城铁,总客运量达320.5万人次,全线日均客运量为2.58万人次。
深入剖析客流量数据,能进一步发现搭乘人群结构特征:杭海、杭绍城铁上,工作日高峰时段均为7时至9时、17时至19时,说明客源主要为上下班“通勤族”;周末和节假日,高峰时段则出现于9时至10时,以出行游玩客流为主。
经济学中,有专家认为应将“通勤、就业联系”作为都市圈范围划定的标准,而不能单以位置、交通来判别。在欧美国家,看一个外围县能否成为都市圈组成部分,最低通勤标准为25%,也就是说,核心城市要为邻近县就业人口提供至少25%的就业岗位。
眼下,运行的城铁,同步拉近时空和心理距离,让通勤变得便捷,也让横亘于双城之间的“边界感”逐渐消弭,海宁和柯桥也开始向真正意义上的杭州都市圈“成员”迈进。
但嘉兴、绍兴两地,显然也有“忧虑”。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2010年到2020年,绍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仅0.71%,常住人口增量排名浙江“尾部”,15至59岁人口占比降低6.35个百分点,劳动人口呈流出态势。城铁开通,让城际往来更加便利,会不会加速这一趋势?
“到底是人口红利,还是人口‘虹吸’,关键看各地的应对举措。”柯桥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他们陆续举办四五场大型人才活动,不仅签约了11家市场化引才机构,设立了人才创业引导基金,还打造了近10个人才发展平台,千方百计让城铁成为引才的“催化剂”,而不是人口流出的通道。
3个多月前,荷兰人托马斯了解到柯桥人才政策、创业平台情况,便辞去杭州的工作,加入朋友创办的绍兴西东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他的环保新材料研发事业。因为他现住钱江路,去柯桥比去杭州城西更便利。
截至10月底,柯桥累计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26名,新增就业大学生2.2万名。目前,托马斯所在的柯北创业园里,已集聚10余个初创团队。浙江绍兴人才创业园柯西园、金柯桥基金小镇、印染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也陆续吸引人才项目22个。
当然,引才只是第一步。在留住人才、增加劳动人口数量方面,如何保持城市的经济活力,是更重要的课题。
发展的机遇
还是更大的挑战
都市圈内,外围城市究竟能否成为熠熠生辉的“卫星城”,核心元素在于产业。诸如昆山之于上海、新泽西之于纽约,在接纳优质扩散企业的同时,凭借自身能力对中心城市发展产生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能够独立运行又有良性互动的小区域。
列车奔驰间,城铁沿线的乡镇们,率先激发出了这样的潜能。
柯桥钱清街道,跨过一脚,便是杭州萧山区。“早前我们就想利用靠近萧山国际机场的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但钱清到杭州,交通距离虽近,开车路线却极为拥堵,一些头部企业觉得没必要耗费巨大的通勤成本,在离萧山这么近的地方再布局基地。”钱清街道办事处主任屠新永说,2015年杭绍城际铁路投建,在钱清规划设置4个站点,也触动了企业入驻“兴奋点”。
钱清北部,由第一产业集团投资15亿元建设、占地24.8万平方米的智慧物流园区,施工进度已达80%。不久后,这里的一个个仓库,就将成为叮咚、统一等电商企业的物品仓储、集散中心。
“城铁线路,也在改变我们的布局思路和方向。”第一产业集团项目负责人刘兵说,目前,除了钱清基地,在杭州周边他们还有多个项目在建,一张以萧山机场基地为中心、辐射长三角的物流版图,即将显现雏形。
目光转向海宁,在曾经的传统家纺、服装生产重镇——许村镇,数字经济新风扑面而来。“我们把两个城铁站之间、占地2平方公里的区域划了出来,集全镇之力打造杭海数字新城。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南侧的国际双创中心,数字医疗、智能物联等初创项目孵化成功后,落地到北侧园区,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许村镇党委委员陆凛所指之处,正是一栋栋充满时尚、科技气息的写字楼,让人仿佛置身现代化都市。
这一被寄予厚望的区域,眼下也确实成了新兴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截至目前,国际双创中心内已有来自杭州的近20家企业入驻。9月底,在这里举办的物联网开发者大会上,又有37家企业签约,计划设立分公司或研究院,其中不乏杭州指令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独角兽”企业。整个海宁,这些年引进的万凯新材料、浙大网新等头部企业中,70%以上来自杭州。
新兴产业以外,旅游、制造等产业,也在列车飞驰和人员往来间,拥有了转型契机。
据统计,4个多月来,每逢周末,柯桥轻纺城站客流量都在3万人次以上。7月4日更达8.28万人次,其中,出站客流5.86万人次,80%以上是前往柯桥古镇、安昌古镇、柯岩风景区等景点的杭州游客。
“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大量游客涌入也给基础设施、交通运行造成很大压力。当天我们紧急调动多路公交,才将轻纺城站外的游客分批疏散。”柯桥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此前当地游客主要为年轻人和团队,现在散客、银发人群、亲子游客数量逐渐增多,旅游方式和人群结构的变化,正推动他们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开发多元产品、提升产业层次。
杭海城铁线上,也出现了一个特别现象。6月28日至9月23日,盐官站日均客流量933人次,远低于全线日均客流量。本期待借城铁运行涨一波人气的景区意外“受冷”,原因也与城铁站距离景区较远、公交接驳不便等有关。
“这是一次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水平的全方位考验。”盐官镇相关负责人说,这段时间,镇里一边加紧公共交通线路设计改造,一边推进盐官音乐小镇建设,以期抓住地铁带来的人气效应。
交通带动人流,随之而动的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能否借势而上,就看他们能否尽快补齐短板、激活自身潜能。这正是4个月来都市圈“卫星城”们达成的共识。
松散合作
还是一体化融合发展
从海宁长安镇城市驿站二楼向外望去,杭海城铁穿越镇区,一路奔向杭州临平区,一条宽阔的之江北路,则将长安镇与杭州钱塘区相连。周边3公里半径内的10余个小区,90%以上住户都在杭州工作。不远处,杭州湾智慧医疗产业园、新华三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已开工建设……双城交界区域,无论交通、人,还是产业、项目,都紧紧连在了一起。
但从紧密连接的“通勤圈”,变为共生共荣的“共同体”,中间仍有不少障碍和波折。
海宁市委常委、长安镇(高新区)党委书记汪国锋介绍,为紧跟中心城市步伐,今年以来,他们与相邻的钱塘区白杨街道成立了杭嘉一体化党建服务联盟,各个社区服务中心引入‘杭州办事综合服务自助机’,让居住长安的杭州市民可以自主办理500项政务服务和证明事项,“但此前,双方合作以社会治理为主,产业、项目、人才方面互动较少。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很难完全协同推进。”
城铁的建设运行,带来全新突破口。在柯桥,一个覆盖钱清、华舍、杨汛桥三个街道,辐射安昌、齐贤、马鞍等镇街的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于今年6月发布规划方案,通过打造融杭临空创新廊、杭州中环融合发展廊、西小江与东小江文化休闲风光带等,实现环境、民生、交通、产业等多维度融杭发展。
一路向西,杭州临平区、钱塘区与海宁市的交界处,占地550余平方公里的杭嘉一体化发展合作先行区启动建设,范围囊括长安、许村、盐官度假区三个区域,串联钱塘国际新城、杭海新区等平台,一个以轨道交通线为轴、向两侧辐射的新发展空间显现。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这两个区域的建设模式——在不改变行政隶属的情况下,打破行政边界,实现一体化制度创新。比如,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规划和产业导向目录,就由萧山、柯桥两地发改局联合编制。而杭嘉一体化发展合作先行区里,海宁和临平、钱塘已在谋划运河二通道、萧山机场连接线、下沙地铁延伸线等项目,形成水陆空贯通相连的“交通圈”。
从一镇向一城,从双城向同城,这个不断进化的都市圈,也在撬动县域发展思路变革。“以前的‘融杭’是面向全域的,事实上造成了主次不分、资源难以统筹等困境。”柯桥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覆盖整个柯西板块的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被写入浙江省、绍兴市两级“十四五”规划纲要,是未来五年柯桥开发建设的重点,也是他们打造县域发展新增长极的希望所在。
“对这些平台的打造,此前也有不同声音,认为花费巨大、见效缓慢,但他们带来的能量超乎想象。” 海宁市发改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科科长潘申告诉记者,近年来,除了推动双城交界区域合作发展,当地还将杭海城铁终点站——鹃湖区域划出,引进了浙江大学国际校区。目前,这里已聚集师生2000余人,与爱丁堡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合作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功能高分子等7个科研中心正在筹建。
从地图上看,海宁就像一条狭长的带,嵌在杭州和上海之间,两侧是高地,中间是洼地。人们期待,高能级平台能成为支点,撬动海宁在区域间的名气,打开高质量发展的窗口。(记者 沈晶晶 苗丽娜 沈烨婷 金燕翔 通讯员 俞吉俊)
责任编辑:刘志媛
-
浙江:乡村治理装上“智慧大脑”
2021-11-18 10:46:39
-
从浙江探索看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2021-11-18 10:46:39
-
浙江绍兴探索艺术振兴乡村
2021-11-18 10:46:38
-
祝贺!浙江再添5位两院院士
2021-11-18 10:32:00
-
宁波:“十四五”末全域美丽宜居目标基本实现
2021-11-18 10: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