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浙江五位新当选两院院士——探索未知之境 引领自立自强
2021-11-19 07:54:08 来源: 浙江日报
图集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18日公布了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浙江新增5位院士:阮勇斌、徐世烺、郑津洋、高翔、喻景权。

  走近这几位新当选院士,我们看到的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极富代表性的群像——探索自然未知之境,引领科技自立自强。

  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埋头钻研,不断突破科技前沿,所取得的成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他们身上,科学家的创新追求和服务“国之大者”从来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位新当选院士全都来自浙江大学,有的已经在求是园中工作数十年。近年来,浙大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高水平人才搭建一流创新平台。浙大院士的大量涌现,为浙江打造人才蓄水池提供了支撑,带来了启示。

  高翔说:“我要以当选院士为新起点,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与“煤”为伍30多年,高翔院士带领团队不断探索更有效更清洁的能源利用方式和更高效的污染治理技术,为中国清洁高效煤电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也为全球解决燃煤污染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徐世烺院士积数十年之功取得的科研成果在纸上写出来,不过是3行极其简洁的公式,包含两个用字母K来表示的实验参数,被称为“双K断裂理论”。他还将混凝土改造成极具韧性的材料,彻底解决了混凝土强而不韧、脆性易裂的缺陷。徐世烺说,希望超高韧性混凝土造福更多人。

  在甘肃酒泉戈壁,如今能看到成片蔬菜温室,郁郁葱葱,硕果累累。10多年来,喻景权院士带领团队给西北干旱戈壁地区带去成套无土栽培技术,让戈壁滩上也能周年生产优质蔬果。大漠的沙、塞北的风、高原的苦,都没能阻挡他们的脚步。喻景权说:“这是科研工作者报效国家难得的际遇。”

  矢志自立自强,胸怀“国之大者”。这是我们在新当选院士们身上看到的最大共同点。

  郑津洋院士近20年紧盯高压氢脆防控、氢气高效储存和规模化提纯三大世界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其领衔的“氢气规模化提纯与高压储存装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将我国大容量高压氢气储存装备技术和大型高压氢气提纯装备技术推至国际领先水平。我国由此成为少数几个具有储氢高压容器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储氢压力从35MPa跃升至国际先进的98MPa。

  数学与物理(主要指量子场论和弦论)相互交叉渗透发展是近几十年数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并引发了辛几何、低维拓扑和代数几何等数学领域的革命。阮勇斌院士将近代物理思想应用到数学中,在上述若干研究方向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导师岑可法院士总是跟我们说,科技工作者首先要爱国,要以国家的战略布局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始终保持为国家排忧解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回忆起自己多年在能源环保领域的开拓进取,高翔说支撑自己的内心动力就是为国家做点事情的信念。

  喻景权在日本留学多年,毅然回到浙大任教,资历、职称都要从头算起,1995年时月工资只有400多元,而他博士后期间在日本任研究员的月薪就已达到30多万日元(折合人民币3万多元)。在日本时他已经开上了小汽车,回国后,他又重新蹬起了自行车。

  2012年,南水北调水源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出现裂缝,重达5吨的大坝芯材样品被运送到徐世烺在浙大的实验室。科研团队经过仔细研究,及时提出了措施建议,确保大坝水位安全提高,顺利向北京供水。

  “我们要始终跟着中国发展的列车奔跑,不断为国家解决问题。”高翔的话,说出了新当选院士们共同的心声。

  喻景权说:“从事科研工作近30年,失败远比成功多得多。但科研就是失败、失败、失败再成功。任何经历对自己都是个锻炼,任何知识储备都有用得着的一天。”

  “与其坐在椅子上等,不如在地上往前爬”——喻景权一直记得浙大园艺学科的重要开创者、自己的恩师李曙轩先生的这番教导。这成了他为人处世的座右铭。回国之初,喻景权面对的是与发达国家差距极大的科研条件。他以巨大的毅力、忘我的工作克服重重困难,在蔬菜研究的“马拉松长跑”中,始终引领学科前沿。

  有一次,喻景权在田间试验自主研发的植物源化合物,喷洒到蔬菜上,可以提高抗低温能力。其中一个大棚的蔬菜本就患有枯萎病,抗低温的效果会因为植物疫病的干扰无法体现。边上的人都说,那个棚就不用浪费时间去看了。或许是长期在第一线观察的敏感性使然,喻景权还是坚持去看看,结果发现喷了药剂的那几行蔬菜长得特别好。

  “这就说明药剂不仅能提高植物的耐低温能力,还有可能提高植物的枯萎病抗性。以往防治枯萎病只能靠嫁接,现在我们的技术有希望成为新的治疗方法,这个意想不到的发现不是很有意义吗?”喻景权带着巨大的欣喜,赶回实验室做深入研究。他说,感到最快乐的时刻就是自己的想法被证明是正确的、技术被证明是有效的时候。

  通向科学高峰的征途上,攀登者总是留下相似的脚印。

  为了验证自己一个研究想法,高翔和团队成员常常通宵达旦做实验;一次中试规模的测试实验,团队能坚持5000个小时不间断;一次检修,凌晨2时接到电话就火速赶到城郊的电厂。2013年春节前夕,广东五沙电厂进入检修期,高翔团队获得20多天的宝贵停机时间,完成催化剂再生改性的工作。在停机前一个多星期,高翔就组织团队把自主研发的专有设备运到现场,细致做好准备。一等停机马上开始工作,每天两班倒,一直干到正月十五。电厂的同志说:“这么紧的工期,他们都能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保证了电厂的生产计划,为我们节约了几百万元的费用,确实非常不容易。”

  “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一门心思地做几项研究。但是每个研究,我都力求做深做实做细,务必‘落地’,以真正推动产业的迭代升级和整个行业的健康成长。”郑津洋对“落地”有三个严格的标准:研发高端产品、制定行业标准、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基于这样的理念,他主持研制的三大类系列产品,也均实现产业化批量生产,关键技术指标创国际新高,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等领域,获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徐世烺说:“我们只用增加很少的投入,就可以成倍提高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使其寿命延长几十年。”

  徐世烺对于创新事业十分执着。近年来,他一直在呼吁、推动高韧性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普及。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新当选院士们长期在浙大工作,记者多次采访过他们,科学家精神在他们身上的展现是具体的、独特的。

  与徐世烺共进的一次午餐至今让记者印象深刻:他点了一扎啤酒,边喝边说起自己早年在德国访学时的一些趣事。徐世烺团队的实验室被人们笑称为“专门搞破坏”的,各类混凝土材料在这里经历多种疲劳破坏测试。他把新型混凝土材料做成一个只有15毫米厚的板子,两头搭在垒好的砖块上,就成了一座简易的“桥”——两个女大学生并肩站在上面,也没有压塌。

  高翔为人淳朴、踏实,有着一张时常带笑的热情的圆脸。他多年来一直是岑可法院士领衔的浙大能源清洁利用创新团队的一员。在几次获得国家科技奖后的采访中,他总是强调抱团发展的重要性。当选院士后,高翔依然重视团队协作:“我们做工科的,团队对于个人的发展特别关键,只有互相支持、互相补位,才能干得了大事、干得成大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个新的头衔意味着什么?对于郑津洋来说,更多的是一份使命感。这位对科学满怀深情的新当选院士,引用了苏义脑院士送给他的九字箴言来表述自己心里那个“具有挑战性的梦想”——“搭舞台”“唱大戏”“写剧本”。他希望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支持浙大建设一个国家级研究平台,承担更多国家级项目,帮助国家谋划学科整体的发展。

  阮勇斌加盟浙大后便参与到求是数学班培养方案的调整。他说:“课程体系的现代化,是培养未来人才的第一步。”这其中不仅有课程内容的迭代升级,他还通过在二年级阶段实行导师制,让本科生更早进入科学研究,系统谋划了一个学生四年成长的体系。

  前些年有一个荷兰农业技术代表团到浙大访问,记者在喻景权的办公室里等着和他一道前往交流现场。只见他从实验室匆匆回来,似乎略显疲惫,默默地脱下半旧的外套,换上预备好的西装,又仔细地打一条红领带。准备完毕,他像结束了沉思般地说一声“走吧”,便带头走了出去。当天的交流会开得很成功。喻景权深受学生的景仰,想考他研究生的年轻人每年都排长队。他的手机全天开机,随时接收学生发来的第一手实验数据,或是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他完全融入科研课题,看着学生做实验,和学生一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他指导学生的论文,每个字都得仔细推敲,连标点符号都不能乱用。很多时候学生写、他也写,每一个修改的版本都留着,就是为了让学生看出区别。

  “感恩祖国,感恩时代。”新当选院士们说,要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伟大事业,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记者 曾福泉 何冬健)

责任编辑:刘志媛

组图丨浙江文成:百亩“金”花开 农户展笑颜
组图丨浙江文成:百亩“金”花开 农户展笑颜
保障校园绿色阅读空间
保障校园绿色阅读空间
香传千年 榧富万家
香传千年 榧富万家
浙江余姚:古村迎金秋 又见柿子红
浙江余姚:古村迎金秋 又见柿子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