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院与渔业小镇的“联姻记”
2021-12-03 10:50:32 来源: 农民日报
图集

费凯凯(左一)正在和湖州农民学院的老师讨论“跑道鱼”。

  近几年,线上线下、学校地头、白天夜里,各地兴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农民培训潮。阵势轰轰烈烈,但问题也层出不穷:有的专家名头大,可不够接地气;有的培训内容多,却派不上用场;有的当下管用,可后续服务难跟上,感觉“不解渴”。

  浙江的湖州农民学院是全国首家地市级农民学院,其由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市农业农村局与浙江大学共同创立,已有11个年头,素来以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在圈内颇具好评。记者获悉,今年,该校又多了个创举:与湖州南浔区的菱湖镇“联姻”,合作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按理说,一所学院与一个小镇合作办班搞培训,算不得新鲜事,过去在湖州农民学院也有过不少实践。但负责这项工作的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国峰却说,绝不是办班这么简单。有何不同?怎么“联姻”?能不能给其他地方带来启示?近日,记者专门前往菱湖镇探寻答案。

  会长和镇长:我们需要全面培训

  说起菱湖,最响亮的莫过于“淡水渔都”。一组数据可以佐证其渔业版图:去年,全镇水产养殖面积为7.5万亩,年产量达10万吨,总产值超20亿元,近一半农户以渔为生。值得一提的是,该镇已基本形成“苗种+养殖+加工+休闲”的全产业链条,并且加速“走出去”。

  从事水产45年的沈学能是菱湖渔业协会的会长。他告诉记者,近几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日益抬升,以及消费者对优质、安全、个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化、智能化养鱼成为转型升级的主方向。如此一来,狠抓培训显得更为关键。

  比如,时下最流行的循环流水养殖,圈内形象地称作“跑道鱼”。过去是开放式散养,现在只留2%面积养鱼,其他用来养水,通过一条条养殖鱼槽,配以气提式增氧推水,形成“跑道”。

  “一条跑道相当于7亩鱼塘,尽管一次性投入比较大,但不仅能让产量增加30%以上,关键质量好、口感佳,还能实现常年化生产。”这些年,沈学能东跑西跑,俨然成了“土专家”。

  在沈学能看来,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养鱼,固然是大势所趋,但渔民不光得会用,还需了解一些基本原理,否则把身家性命都交给机器。此外,水质管理、病害防治、规范养鱼、法律法规等等,这些都得门清,这就倒逼着培训内容必须多样、全面。

  这样的观点,同样映射在分管农业的副镇长沈峰勇身上。“我们不光需要针对产业的技能提升,还需要在渔文化、创意设计、品牌营销等方面的引领。”沈峰勇说。

  这显然不是一场讲座、一次培训、一回指导,所能解决的。正好,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周桂林在菱湖镇许联村当了两年驻村第一书记,临走前希望牵个线,让学院与村里结对。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湖州农民学院院长周家健知悉此事后,当即与菱湖镇党委书记沈其民联系。不到半个月,学院与菱湖果然“喜结连理”。合作协议的签订仪式上,书记、镇长、会长都会心一笑。瞧,咱们大家想到一块儿去了。

  学员和老师:不舍得缺席的就是好课

  根据协议,学院至少为镇里开展两期高级研修班,一期为干部能力提升班,另一期则为水产养殖技术提升班。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郑昱告诉记者,按照传统,多少规模、谁来参加、谁来上课、讲啥内容,这些都由双方定,且主要听镇里和协会,为的就是“对胃口”。

  简单碰头后,沈学能就在会员中展开了一次小调研。一圈听下来,大伙最关心的就是:投入品如何规范使用,有哪些禁忌;遇到了病害,又该如何安全用药、科学用药;还有,生态养殖怎样实现绿色可持续;最后,现在都有哪些好政策,可以借个东风。于是,四个讲座主题便有了。

  “评价课讲得好不好,管不管用,就看农民爱不爱听,坐不坐得住,有没有缺席。”组织课程的湖州农民学院老师王柱国直言道。

  在针对村干部的培训上,同样遵照大家意愿,设置了乡村振兴战略解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分析两堂课,还深入德清县的仙潭村,考察返乡农民如何创业。“此前,我观察了下,一堂课足足三个小时,基本没人看手机、没人中途溜,说明真顶用了。”沈峰勇说。

  对养殖主体费凯凯来说,缺乏学习就有过“血的教训”。为啥?拿自家的“跑道鱼”来讲。几年前,他跟风投资,起初就上马四条养殖水槽,投了五六十万元。才半个月,小鱼全都翻肚皮,一下亏去20多万元。最后专家会诊,得出结论:操作不当。

  在这以后,费凯凯再不敢掉以轻心,只要有关“跑道鱼”的课,再远再忙也去听,这才渐渐走上正轨。眼下,他的渔场有8条“跑道”。今年,参加了湖州农民学院的培训后,又有新收获:啥时放鱼苗最佳,放之前有啥诀窍,最初的流速如何控制。

  据了解,“联姻”后,湖州农民学院在菱湖镇已上了30多堂课,远超年初时的约定。除了培训班之外,还有不少“开小灶”,只要渔民提需求,专家有时间,几方坐下来,就是一堂课。学员有收获,老师更积极,时不时就能撞出火花来。

  渔民和村民:培训之外的更有意义

  “光看课堂还不够,课堂外的更精彩。”说着话,沈学能提醒记者下一步的采访方向,“对渔民来说,最关键的是跟踪服务,还有合作交流。别的不说,今年,三名学员的地头就新树起了‘农民大学生创业基地’的牌子。”

  据了解,这是湖州农民学院提供跟踪服务的载体。每个基地,学院为其配备“省市校乡、农科教技”四合一的专家教师队伍,即一名来自浙江大学或省农科院等省级指导教授,一名市级农技推广人员,一名乡镇基层老师,还有学院的一名创业指导员。

  费凯凯就是其中之一。他在2016年时从湖州农民学院大专毕业。此次“亲上加亲”,再续前缘,有了智囊团的跟踪服务,让他对接下来的渔旅融合发展倍有信心。“融合发展,就意味着还得懂文创、知旅游、晓电商等,有了导师团的帮助,我一定能跑出加速度。”

  对于50岁的徐文明来说,参加培训的更大意义则在于交流学习。她30年前就开始养鱼,但最近十年,面积没有一丝扩张,逐渐转型网上卖鱼苗。现在,101亩的鱼塘全都拿来培育种苗,产值可达两三百万元,再通过外部合作,其年销售额超千万元。

  那么,对于村书记们来说,还有啥期待?在徐文明所处的竹墩村,记者专门找到村书记童义林。知晓来意后,童义林就大加点赞:“参加完培训,我深受启发。村里建设完美丽乡村,如何转化为美丽经济,又怎样发动老百姓创业,共同参与经营文章,实现共同富裕,未来将大有可为,也需要加大培训力度。”

  “接下来,我们也将扩充与乡村经营有关的培训和服务,为实现共同富裕赋能。”周家健说,尽管与菱湖属于“闪婚”,但大家目标一致,这才有了好起步,接下来的“婚后生活”将更加精彩。与此同时,学院也会依托超百家的大学生创业基地,将这样的“联姻”再推广到更多乡镇,共同干好乡村振兴这番大事业。(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责任编辑:张灵

浙江余姚:网红池杉林 “染”出好生活
浙江余姚:网红池杉林 “染”出好生活
绍酒黄酒:一冬一酿 亦醉亦香
绍酒黄酒:一冬一酿 亦醉亦香
组图丨浙江文成:百亩“金”花开 农户展笑颜
组图丨浙江文成:百亩“金”花开 农户展笑颜
保障校园绿色阅读空间
保障校园绿色阅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