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省政协围绕“推进‘浙有善育’体系建设”开展专题调研——“善育”这道民生题,如何答好
“你想生二娃吗?”这虽然并非一个新问题,但总能牵出公众的关注和热议。
从8年前来到杭州,冯莉(化名)经历了工作、恋爱、结婚、生子,但和丈夫商量是否要二孩时,养儿的精力、成本让小两口打了退堂鼓,担心影响自身职业发展,也令她更惧怕生育。
这并非个例。有关数据显示,浙江人口发展已呈现户籍出生人口持续下降、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率持续攀升趋势。
如何激发“生”的意愿、解决“育”的难题、减轻“养”的负担、提高“教”的质量?
今年2月以来,围绕“推进‘浙有善育’体系建设”,由省政协领导、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相关委员和浙江大学有关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分赴省委社建委、省卫健委、省建设厅等部门,并深入杭州、湖州、丽水、舟山等地开展专题调研,召开民生协商论坛协商议政,为答好“善育”这道民生题,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
负担做“减法”
提升政策支持精准性
今年2月,省发改委联合省卫健委开展3岁以下婴幼儿养育成本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家庭生育二孩三孩意愿不强。
究其原因,主要有住房压力大、教育成本高、育儿费用高、影响晋升发展机会等。
“这还没算上月子、保姆、亲子活动等非普遍支出,而且不确定因素还有很多,如医疗、健康、心理乃至未来子女的结婚等成本,对家庭生育影响巨大。”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华宣奎分析。
对此,从中央到地方,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在公租房分配上出台生育优惠政策等。
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的十大标志性成果之一,“浙有善育”体系建设也因此显得尤为迫切。
这一体系主要围绕优婚、优生、优养、优教四大环节,着力构建新型婚育文化、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数字支撑体系,推动生育意愿得到提振、生育水平得到提升、生育质量得到提高。目前,已在关键政策、数字应用、宣传引导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加快这个体系建设,要多做家庭负担‘减法’,进一步提升政策支持适配度。”华宣奎告诉记者,调研协商过程中,课题组围绕“精准”两字提出了很多建议,比如探索出台有利于育龄家庭特别是再生育家庭的优惠政策,实行一孩、二孩、三孩梯次精准补贴;研究制定男女共担育儿责任制度、用人单位成本分担机制,并明确“家庭—单位—政府”三位一体的成本分担比例等,以期从源头上解决难题。
走访中,课题组发现,还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在我省,平均初婚年龄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从2017年的25.7岁增长到2021年的26.7岁,已经越过女性最佳生育年龄的下限。
“城镇化水平提升、受教育年限拉长、经济自立能力增强、工作压力增大等都是女性晚婚的主要原因。”省政协智库专家、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周丽萍建议,从政策上引导企业给予女性工作与家庭平衡的就业环境,加强对女性家庭财产权、公平就业权等权益的保障监督,让她们对婚姻生活少一些担心、多一些信心。
除了政策上的破题,在课题组看来,数字赋能也是“减负”的重要手段之一。他们建议,聚焦托育机构、政府部门、群众所需,搭建集成应用体系框架,集成大数据和智能终端设备,全面推进“入托一件事”“办托一件事”,实现政策优享、善育服务、资源共享等“一键直达”。
服务做“加法”
大力发展普惠托育
去年9月,坐落于杭州市拱墅区长庆街道十五家园社区的“奶牛城堡”,迎来了45个不足3岁的“小毛头”。这个被家长们评价“离家近,老师专业,收费合理”的托育园,是杭州市首家普惠性托育机构,曾引起广泛关注。
自2019年底我省印发《关于加快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后,各地探索创新,着力推进市场化、普惠性等各类托育机构建设。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我省每千人托位数为2.74个,位居全国前列。
“但这远远不够。”省政协委员、湖州市政协副主席竺鸰在调研中了解到,全省有35%的婴幼儿家庭有入托意愿,但当前入托率仅为5.5%左右,特别是普惠性托育机构,供给和需求缺口还比较大,“相较于市场化托育机构,由幼儿园、社区等在家门口办的‘价廉质优’托育机构明显更受老百姓欢迎。”
有需求就有市场。瞄准新蓝海的杭州东方未来教育科技集团,就把新业务重点转到了参与未来社区0至3岁托育民生工程建设和运营中,目前已建成20余所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运营的婴幼儿照护场所。
在推进过程中,集团董事长胡理国发现,普惠性托育机构收支平衡难、场所备案难、托育人才缺等,似乎成了企业大展身手的“绊脚石”,“比如,1名保育员最多照护5到7名3岁以下的孩子,更小的孩子甚至还需一对一照护,如果没有一定的政策支持,较难做到可持续发展。”
对此,课题组集思广益,建议从政策层面统筹规划普惠性托育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在托育服务‘内涵’上做‘加法’。”省政协委员、丽水学院原党委书记廖思红认为,可将托育机构建设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参与的多层次托育服务体系,打造5分钟、15分钟托育公共服务圈。
质量做“乘法”
让更多人生得起育得好
恋而优婚、婚而优生、生而优养、养而优教,是“浙有善育”的四大愿景。明显,有一个重点字:“优”。
事实上,浙江不少地方主动探索,在这方面做起了“乘法”,尤其体现在他们因地制宜出台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实施方案中。
在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悬慈村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站,新手妈妈鲁璐带着2岁宝宝,跟家庭养育健康指导师学习优养知识。这些覆盖全区乡镇、街道的指导站,通过入户指导和小组活动,为3岁以下婴幼儿及家庭提供营养与喂养、回应性照护等知识及实操技能。
“推进‘幼有所育’,要从普惠向优质转变。”省政协委员、杭州市胜利幼儿园名师工作室带头人颜瑶卿认为,相关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跟上是必要条件。她建议,不断完善从业标准,建立职称评审体系和晋升通道,并支持高等院校设置婴幼儿照护服务相关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
有优质还要有均衡。均衡发展,是共同富裕建设的题中之义,而如何在推进“浙有善育”体系建设中,统筹城市和乡村、兼顾本地户籍人口和新市民群体,也是本次调研协商的重点之一。
期间,省政协首次运用数字政协“协商在线”开展网络议政,据统计,访问量达28万余人次,3800余人参与了互动发帖。
网友发帖中,把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村人口和在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围、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机构建设等是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对此,相关职能部门在论坛现场一一给予回应。
“只有各方协同,形成合力,才能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华宣奎认为,要实现这一目的,还要加强对青年婚恋观、家庭观的引导,重塑多子女家庭养育文化,淡化教育焦虑,弘扬“孝”“和”家庭价值观,推动构建积极正向的新型婚育文化,在全社会形成鼓励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记者 万笑影 蒋欣如 沈吟)
责任编辑:张灵
-
促进外贸保稳提质 宁波海关出台20条“硬核”措施
2022-05-18 07:43:36
-
浙江新增5家国家体育产业基地 总数达38家居全国第一
2022-05-18 07:43:36
-
如何答好“善育”这道民生题 浙江省政协开展专题调研
2022-05-18 07:43:36
-
杭州亚残运会延期举办
2022-05-18 07:43:36
-
树我邦国 天下来同 浙江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启示
2022-05-18 07:4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