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餐桌新风向 2200多瓜菜新优品种亮相浙江种博会
2022-05-19 09:51:29 来源: 浙江日报
图集

  原标题:2200多个瓜菜新优品种亮相2022浙江种博会——“瓜”来种业新风

  田间地头、消费者餐桌,产销两端都绕不开农业产业链的根本:种子。5月18日,2022年浙江种业博览会如期而至,设在浙江省(萧山)现代农业创新园内的种博会地展中心1500余亩的基地展出了来自196家国内外科研单位、种业企业选送的2200多个瓜菜新优品种。

  这些参展的“当家之宝”因何诞生,有何特点?基层农业主体如何看种、选种、引种?怎样才能让良种更出良效?透过种博会这一平台窗口,记者带你领略瓜菜育种、消费新风向。

  品质育种,从市场走向田间

  种博会现场不光能看,更能品尝。这不,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浙蜜8号”西瓜就成了试吃“香饽饽”。作为一款2020年登记的新品种,“浙蜜8号”颇受全国多地种植户欢迎,种植面积已从去年的3000余亩扩至今年的近万亩。

  “‘浙蜜8号’的最大特色是口感脆、口味好。它的中心糖度达到12到13,边缘糖度也在10以上,大部分西瓜吃到边缘处已经没那么甜了。”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瓜菜种业部总经理沈立说,除了育种创新,这款产品还有一个特点:产品从上市起就对接社区团购渠道,希望以消费者口碑撬动新品种拓展到更大市场。

  记者了解到,本届种博会的155个推介品种中,一半以上都属于凭风味取胜的“品质型选手”。

  种子的选育方向,也是市场的风向标。过去,种植主体们总是盯着“耐运输”“亩产高”两个指标选种,大多种植只适合炒菜的“硬果番茄”,而随着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酸甜味儿浓、汁水充足的番茄新品种正陆续“返场”。

  技术加持,良种更出良效

  如何借助新科技的力量提升种植效益,充分激发良种的品质潜力,是本届种博会的另一展示重点。

  “蔬菜产业是仅次于粮食产业的农业基础产业。”省农业农村厅蔬菜首席专家杨新琴表示,在浙江,蔬菜瓜果的产量、产值位居种植业首位。

  “绿色”,是浙江蔬菜生产领域示范推广技术的特色。蜜蜂授粉、杀菌补光灯补光、全生物降解膜覆盖……种博会现场,来自省农科院、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农技专家详细讲解了6项简便实用的瓜菜绿色高质高效技术。这些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在地展中心2200种展示品种的种植过程中。

  从两年前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总部位于葡萄牙的Rovensa集团就在种博会地展基地开启了田间“试炼”。“番茄、黄瓜、茄椒、甘蓝,在杭州,我们已经连续进行了6个季度的产品尝试。”Rovensa集团中国区总经理陈建告诉记者,集团旗下4个公司重点关注生物营养、生物防治,拥有600多种关注作物生长全产业链的配方。

  今年,Rovensa集团就带着自己的拳头产品伏特森参与了种博会的直播。“这是用于种植早期的一款生物刺激剂,通过多元营养物质和微生物来改变土壤环境,对一些需要连续种植的土地来说,可以很好地提升抗虫、抗常见病害能力。”陈建说,不同的作物、气候条件,也意味着所有配方都需要因地制宜进行微调,企业也希望通过种博会平台,与更多生产主体达成合作,提供更符合需求的技术服务。

  阳台农业,家庭种植新趋势

  受疫情影响,近段时间,“阳台种菜”颇为热门。相比养花,消费者们更倾向于在自家阳台“开垦”一片既好看又能收获的菜园。本届种博会现场也有一个“阳台农艺”大棚,集中展出了包括辣椒、生菜、油麦菜、番茄、苤蓝等在内的阳台农业新品种。

  一个形似大型饭盒的花盆里,种着8捆生菜。“目前,像这样的盆型生菜,非常受酒店的欢迎,接下来我们也打算设置线下售卖点。”浙江省(萧山)现代种业创新园基地技术总监王建科说,盆栽生菜都配好了花盆、土壤基质,适宜在家里种植,掰下周边叶片、留芯还能产出第二批叶子。

  “品种之外,阳台种植的设施设备也很重要。”杭州画语科技创始人吕一枝说,自己正带领团队展开探索,陆续集成、研发出像积木一样可以层层叠加的“阳台种植箱”,上面可种植番茄、黄瓜等攀爬作物,下面则可种植土豆、生姜等耐阴作物,大大提升空间利用率。

  推良种、学良法、嗅商机……本届种博会以“地展+云展”的方式,让到场的每位参会者“满载而归”,在各自领域为浙江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添砖加瓦”。据统计,自2009年首届以来,历届种博会已累计发布推介适应我省推广种植的新优品种超1000个;目前浙江推广种植的瓜菜新品种中,80%都引自种博会。(记者 来逸晨 祝梅 通讯员 裘云峰 沈伟军)

责任编辑:张灵

组图丨浙江龙湾:“萌娃”迎亚运
组图丨浙江龙湾:“萌娃”迎亚运
亚运人物志丨爱亚运 爱集邮
亚运人物志丨爱亚运 爱集邮
亚运人物志丨杭州大伯集报献礼亚运
亚运人物志丨杭州大伯集报献礼亚运
【显影中国】百年理发店传承人:我用手艺守护记忆
【显影中国】百年理发店传承人:我用手艺守护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