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浙江电力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进行转段升级
2022-07-26 15:26:26 来源: 新华网
图集

  近年来国网浙江电力以能源互联网形态下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为核心载体,持续提升电网调节能力,促进源网荷储互动升级,解决外来电和新能源这两个不确定性问题,加快国家电网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建设。

  今年7月,国网浙江电力在承继原先打造高弹性电网的基础之上,提出“数字化牵引新型电力系统”,再次更新对新型电力系统省域建设的认知与实践。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成效初显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转型,归根结底要破解安全可靠、清洁低碳、经济高效“三元矛盾”

  针对能源转型痛点,国网浙江电力在“节约的能源是最清洁的能源、节省的投资是最高效的投资、唤醒的资源是最优质的资源”的理念指引下,开展了一系列源网荷储互动融合、增加电力系统弹性的实践包括动态优化电网潮流分布,提升电网承载力和安全性通过建设“虚拟电厂”,让原本海量的无序资源变得有序可调节建设抽蓄为电网安上一个巨型“充电宝”,进一步提高电网弹性和用电稳定性构建需求响应“资源池”柔性调节电网负荷实现削峰填谷等真正让电网更有弹性

  在电源供给侧推动多元化、清洁化在电网输送侧推动高弹性、智慧化在储能侧推动规模化、社会化在用户侧推动能效水平提升……国网浙江电力深化能源互联网省域实践,引领能源清洁低碳发展助力浙江走高质量“双碳”之路。

  如何打破瓶颈实现持续发展

  但同时国网浙江电力也认识到深耕一年多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面临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不够,政策、市场和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滞后等瓶颈制约。

  “数字化”已然成为国网浙江电力回答新型电力建设这道考题的新答案

  当前能源转型发展也正进入新阶段。能源系统形态正在改变,供给侧多元化离散化,需求侧有源化柔性化,能源互联方式需要转变能源消费生态正在改变,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单一能源消费向综合能源利用转变,全社会用能方式需要转变能源发展业态正在改变,随着能源产业链各方和能源消费者的广泛互联,电网作为能源互联网中心枢纽的责任和价值不断提升,电网企业服务能源管理运行方式需要转变。

  这一切变化都迫切需要以数字化牵引源网荷储一体发力,以数字互联促进能源互联,提升对海量分散资源的可观、可测、可控、可用水平,最大可能提升系统调节能力推动多种能源资源最优配置、全社会综合能效最大化打通内外各方壁垒实现能源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统一,构建能源发展新业态。

  国网浙江电力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动能源电力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融合,以数字化牵引、撬动和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可充分发挥浙江数字化改革先行优势,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数字资源和数字治理手段,实现源网荷储资源、电-能-碳数据和行政、市场手段等跨时空全要素的统筹调控,是破解现实瓶颈、适应发展需要,加快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实现“建立标准、建成标杆”目标的必然选择。

  转段升级的路径在哪里

  当前国网浙江电力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已进入数字化牵引的新阶段

  国网浙江电力数字化工作部主任戴铁潮表示该公司将围绕提升系统调节能力、社会综合能效水平和支撑碳排双控三条主线打造“自感知、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的数智新型电力系统,形成物理形态、数字形态、价值形态三态互驱的发展格局

  其中“四能”“四力”建设将成为着力点据国网浙江电力发展策划部主任郭云鹏介绍四个关键“能”政策赋能、刚柔并济全社会共建共担丰富储能、实现供需跨时空灵活互济科学用能、以高弹性促进高质量发展坚决节能、以能效优化置换调节空间“十四五”期间目标助力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15%、达到0.35吨标煤/万元。

  与此同时,国网浙江电力还将强化四个支撑“力”电源合力支撑,激活供给侧新动能“十四五”期间目标源侧调节能力提升超1000万千瓦电网弹力支撑,促进能源资源配置灵活高效到2023年,实现电网侧调节能力超1600万千瓦数字活力支撑,实现全环节多能流智能调节创新动力支撑,推动关键技术与基础管理突破加强首台首套创新引领和首面首域全局带动,打造综合示范项目,推动先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

  国网浙江电力将坚持系统思维、战略布局、顶层设计,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建设、迭代优化,统筹建设以一体化智能化企业级数据平台、数智能源大脑为核心的企业级数字化底座和企业级量测中心。

  国网浙江电力还将注重实战实用实效,以全要素融合、系统性重塑推动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和场景应用的创新,打造能源互联新形态、能源消费新生态、能源发展新业态,加快形成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新型电力系统。陈丽莎

 

责任编辑:韩冰玉

多彩活动迎接“三八”国际妇女节
多彩活动迎接“三八”国际妇女节
山乡万亩野樱花铺就乡村“共富路”
山乡万亩野樱花铺就乡村“共富路”
浙江宁波:多家公益组织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浙江宁波:多家公益组织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做好人才“引育留”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做好人才“引育留”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