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新华网浙江频道政府网群三门网站!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加快农业产业步伐
 
———访浙江省三门县县长李良福

  三门地处浙江中部沿海,海岸线长227公里,全县14个乡镇有10个濒港临湾,浅海面积59万亩,滩涂面积21万亩,海水养殖产量居全国各海域之首,是不可多得的滩涂养殖和网箱养殖基地。县域陆地面积1072平方公里,农业后备资源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三门粮食生产曾连续两年获得浙江省粮食先进县称号,海水养殖曾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一。近年来,该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农民收入大为增加。去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9亿元,同比增长12.1%;实现财政总收入2.41亿元,增长43.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8亿元,增长5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

  记者:三门是传统的农业县。朱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请结合你们的工作实际谈谈对这个精神的理解和贯彻。

  李良福:朱总理的报告说得非常好,三门县农业发展的路子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些年,我们主要通过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的最大基础和制约因素是资源,我县海岸线长,海洋、滩涂、岛屿、丘陵等山海资源丰富,还拥有成片平整土地,可建设各类大规模农业生产基地,这些使得我县具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基础条件。经过几年发展,全县已建成特色农产品基地66个,其中万亩以上种、养殖基地3个,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6家。可以说,三门农业产业结构趋向优化,特色基地、专业化生产初具规模,推进农业产业化已有一定基础。

  但是,现有种养殖结构中,相当部分仍停留在传统种养、粗放经营状态,资源潜力还没得到充分挖掘。如全县有33万亩土地可改为养殖和种植高价值的品种,5万亩可养浅海仅利用了0.85万亩,利用率为17%等。

  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沿海地区削减粮棉种植面积,增加名特优新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另外,随着县域经济和周边地区的发展,一些工业企业转而投资农业,外来的农业大户不仅带来了资金,也带来了技术,这一切都将转化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记者:三门是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的?

  李良福:我们主要实施“龙头、品牌、园区”三大战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使农业生产经营逐渐走上产业化轨道。去年,全县进一步调减水稻、棉花等低效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新增水产养殖面积4万亩。其中种改养面积2万亩,水产品总量达16万吨,产值8.5亿元,占整个大农业总产值的55.1%,三门县成为全省海水养殖第一县;新发展优质水果7900亩,总面积达6.9万亩。水产、蔬菜、水果等具有我县特色的主导产业已经凸现。

  同时,我们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本着“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落实《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对农业龙头企业予以倾斜,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资产为纽带,运用股份合作、技术参股等多种方式组建各种合作经济组织,真正发挥该组织的带动作用。

  记者:三门县还着力推行了农产品标准化管理。比如,前不久推出了“三门湾”牌锯缘青蟹生产标准,这在国内过去好像还没有过。   李良福:是的。着重发展名特优产品,在品质、加工和包装上下功夫,培育富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是我们一贯的追求。

  “三门湾”牌青蟹全年销售7000多吨,产值达3.5亿元,销售范围覆盖京、沪、皖、闽等省市及东南亚各国,初步形成“三门青蟹、横行天下”之势,三门也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青蟹之乡”。为此,对已注册的“三门湾”牌青蟹等名优农产品,我们实行统一规格、统一包装、统一商标,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保证质量。

  同时,我们陆续制定对虾、缢蛏等地方性生产标准,提高品牌效益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2001年,我县新注册品牌产品4个,“三门湾”牌农产品总数达到12个,其中有8个产品在杭州和北京举办的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获奖。

  记者:以后还有哪些新的发展措施?

  李良福:继续推进农业生产基地化。建设蛇蟠水产养殖、脐橙种植等几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沿赤跃进塘万亩蔬菜种植、六敖农产品加工等26个园区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好“六个万亩系列基地”。

  继续实施“百龙工程”。到2005年,再培育年产值上百万元或销售上千万元的各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100家,建成5个农贸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加龙头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格局。

  此外,建设好19公里的标准海塘坝,使全县长达100多公里的高标准海塘真正成为“海上长城”,保护好海产品养殖基地;完成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河道疏浚任务,进一步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充分发挥农业“110”作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杨哲华)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社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