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5 / 04 11:44:35
来源:半月谈

“出人出戏出效益”是怎么做到的?——中国戏剧界“浙婺现象”调查

字体:

  半月谈记者 谢云挺

  婺剧,一个地方戏曲剧种,近年来因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的努力,在全国知道的人越来越多,喜欢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当前不少国有文艺院团存在生存与发展的难题,地方戏曲剧种面临“团散剧亡”的困境下,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浙婺”)却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正常年份演出场次均保持在500场左右,成为国内最活跃的文艺院团之一。

  记者注意到,地方剧种的观众往往带有地域性特征,不容易出圈,但“浙婺”却能频频受邀到全国各地商演,场场观众坐满:同样是国有文艺院团,“浙婺”剧目创作连获佳绩,人才培养后继有人,实现出人出戏出效益,“浙婺”为什么能做到?她能带来什么启示?

  传承和张扬婺剧个性,提升地方剧种吸引力

  2月18日至21日,“浙婺”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带着百人演出阵容,在浙江武义县·的溪里村商演,吸引了大量群众前往观看,曾一度造成堵车达5公里,导致交警建议市民绕道通行。

  “浙婺”下乡演出。张辉摄

  演出一次,火爆一次,是“浙婺”的常态。火爆的背后,除了“浙婺”名角众多、演技精湛、节目丰富、团风一流外,还有一个关键的特点是擅长“文戏武做”。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晓平说,婺剧俗称“金华戏”,曲调婉转柔和,旋律流畅,以高音为主,音调变化丰富,抒情性强,在金华一带有着大量的观众,但是,随着时代变迁,文化消费观念的改变,观众年龄结构老化,年轻观众参与度不高等因素,婺剧也与其它地方戏曲剧种一样,面临流失观众的萎缩困境。

  “现今丰富多彩的社会,地方戏曲剧种要想留住观众,不仅要传承好戏曲具有的写意、空灵、洒脱、神似、嬉戏的美学韵味,还要善于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观众的喜好,挖掘和张扬地方剧种个性才有出路。”王晓平说,“文戏武做”是传统婺剧的特点,需要演员用比较丰富的表情、动作和声调来演绎角色。近年来,“浙婺”努力在“文戏武做”上下功夫,一方面挖掘存于老艺人身上的绝技绝活,使之得到有效传承,另一方面,改良传统剧目,增加故事情节的紧凑性和悬念性,尤其是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婺剧武戏演员,强化武戏表现力,大大增强了戏曲的观赏性,让传统婺剧焕发了生机。

  “只要看过‘浙婺’的演出,都会对满台剽轻精悍的武戏演员印象深刻。”金华市婺剧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许加燮说,在“浙婺”,不是靠几个好演员,而是一台好演员,他们场上技艺结构体系化,彼此配合默契,给人一种生气勃勃的整体性印象。比如,婺剧《白蛇传》扮演“寺僧”的群演们,他们鱼贯而出快进般的小翻、侧手翻、空手翻的武戏功力,可以嗨翻全场。在剧中饰演许仙的文武生演员楼胜,成为2021年梅花奖榜首得主,他的“许仙十三跌”技艺几乎看傻了观众,让很多人第一次见识了婺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的浙江省经典保留剧目《白蛇前传》-《断桥》。张辉摄

  浙江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沈勇说,地方戏曲剧种出现观众流失的萎缩困境,有时代发展带来许多改变的外因,更主要的是戏曲剧种丧失个性的内在原因。“观众看戏剧除了在看故事、看人物、看情感的过程当中以外,还希望看到演员独有的技艺,剧种独有的技艺,所以戏曲界有句话叫‘一招鲜吃遍天’,但现在许多剧团那‘一招鲜’基本上没有了,戏曲剧种的个性也越来越淡化。”沈勇说,“浙婺”不仅传承“文戏武做”的剧种特性,而且,在这个方面让演员不停地练功,把“文戏武做”做深做强,张扬个性,让观众看到了这个时代当中与其他剧团不一样的价值,这是现在很多年轻观众愿意走进“浙婺”剧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了解,“浙婺”不少演员都有自己的技艺绝活,其中,武功演员队伍已产生品牌效应,全国新年戏曲晚会、央视春晚等重要演出多次受邀担当武场班底。

  放下国有院团架子,积极主动拥抱市场

  “浙婺”已梅开五度,有4 人获得梅花奖,其中,陈美兰是“二度梅”得主。剧团在最近8年里,已连续20余次登上央视春晚、新年戏曲晚会、中共中央国务院春节团拜会、亚洲文化嘉年华、庆祝建党百年文艺晚会等国家级舞台,成为全国唯一全面参与国家级最高规格演出的地方戏院团。

  2023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华彩梨园》。周聪摄

  “‘上得了厅堂’的‘浙婺’,却很‘接地气’,这是一些国有文艺院团不容易做到的。”原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沈才土说,“浙婺”除了参加重大演出外,常年穿梭在农村戏台、城市剧场之间,他们没有省级国有院团的架子,积极主动拥抱市场,赢得市场。

  记者了解到,“浙婺”不仅演出多,而且,正常年份有一半以上场次是在农村、学校、社区演出。“农村有广阔的市场,现在一些院团市场不太乐观,那是因为没有让自己沉下去。”王晓平说,“浙婺”的理念是,演出要接地气,要放下架子到农村去。农村市场是婺剧观众的基本盘,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试图开拓其他的市场。

  为了适应不同演出条件,满足不同观演人群需要,“浙婺”推出优秀剧目演出的经典版、驻场版、巡演版,农村版、城市版等。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副书记、副院长严立新说,目前,“浙婺”有200多个传统剧目版本,还有不少现代戏,受到不同受众群的欢迎。

  “我们以前下乡演出,村里把演员们安排在各个农户家吃饭,规定不能挑三拣四,不能搞攀比。现在团里自带厨师,不论领导和主要演员都与所有演职员工一起同个标准吃住,不搞特殊化。”严立新说,多年形成的良好团风,让大家发自内心地爱婺剧,爱剧团。

  婺剧领军人物陈美兰,25岁就摘得梅花奖,是中宣部全国“四个一批人才”,党的十六大、十八大代表,浙江省特级专家。从艺40多年来,她从过去背着铺盖下农村,与同伴一起打地铺,到现在提携新秀,每次下乡依然带着碗筷与大家同吃大锅饭。

  “20多年前,美兰老师在最红的时候,主动退居幕后,甘当铺路石,潜心培养我们,并让我们担纲主演她的代表作。”2015年摘得梅花奖的杨霞云说,“如果美兰老师私心重,她还可以再演十几年,到70岁还可以为她量身定制佘太君等老旦剧目,正是因为她的言传身教,无私奉献,让我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婺剧领军人物陈美兰(中)正在指导学生。

  据了解,陈美兰为了让青年演员快速成长,组建了“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推出大型新编历史剧《宫锦袍》、红色剧目《信仰的味道》《血路芳华》《基石》、大型婺剧《昆仑女》《梦断婺江》、青春版《穆桂英》《白蛇传》等一批优秀剧目,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等11项国家级大奖。目前,杨霞云、楼胜、巫文玲、陈丽俐、陈建旭、李烜宇等许多年轻演员崭露头角,团队平均年龄不满30岁。形成了以60、70后为中坚,80、90后为骨干,00后优秀苗子组成的人才梯队。

  2020年新年戏曲晚会《信仰的味道》的演出场景。姜英鎏摄

  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表示,有好作品好演员才能让观众爱上戏剧,我们在“浙婺”看到了剧团的水平、演员的水平、作品的水平,“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浙婺现象”引人关注。

  “浙婺现象”的启示

  同样一个事情,一个当作任务尽力完成,一个当作事业用心来做,其效果和结果是不一样的。“浙婺”成功的最大特点,是极尽用心投入婺剧事业。

  这个剧团的负责人王晓平就是其中的代表。王晓平原是跑龙套演员,1998年竞聘当选团长,当时剧团的年演出量不足30场次,还亏欠着员工工资和医疗费,为改变窘境,他跑中小学校找出路,编排《半夜鸡叫》《西门豹》《东郭先生》等教材故事的小投资的课本剧,受到学生欢迎,不到两个月演了70场。

  剧团有它的行业特殊性:流动性大,演员青春期短,更新换代快,专业性强,并且,演职员之间都爱相互比较,容易磕磕碰碰,但又必须整体协同。王晓平用心了解每个员工的性格特点和不同阶段的心态变化,用心制度设计,让剧团成为一个积极向上,有着较强集体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团队。

  比如,制定奖励政策,王晓平常不按“套路”出牌,除了重大演出活动特殊奖励外,平时的参赛表演,主要演员拿最低等级奖金,反而,跑龙套的武戏演员奖金等级最高。王晓平说,参赛表演出彩,评委的投票和观众的喝彩声自然是冲着主要演员,但是没有武戏演员娴熟准确的技术配合,就会影响主要演员的表现效果。武戏演员在台上始终是个陪衬者、无名者,平时却需要为主要演员上百次地陪练才能完美体现。“给武戏演员奖金高一点,传达的是一份尊重和理解,换来的是大伙的积极性和以团为家的亲情。”

  记者注意到,作为地方戏曲剧种,观众受到地域文化局限是自然的,加上现今时代选择余地多,国内许多地方戏曲剧种存在“团散剧亡”困境,但是,“浙婺”却能受到全国各地的邀请,而且,喜欢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的理由是,观众喜欢看戏,一定是因为有好的戏他愿意关注,一定是因为有好的演员他想看。

  为此,“浙婺”一方面通过创新传统剧目吸引观众,如,最近推出的《三打白骨精》新剧,首演即成“爆款”,在当地一票难求。另一方面,培养人才不遗余力。比如,当时进团仅三年的编外青年演员李烜宇,是个好苗子,剧团大胆让他在重新复排的《红灯记》中饰演主角李玉和,并让团里8个国家一级演员给他配戏,使他一举斩获“白玉兰”新人主角奖榜首。

  2023年3月9日,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资助项目《三打白骨精》在浙江金华市的中国婺剧院成功首演。图为现场观众爆满场景。张辉摄

  “我在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比现场会上,看到‘浙婺’青年演员楼胜摘得梅花奖榜首的精彩演出,喜欢上了婺剧。”采访中,记者遇到从南京赶来金华看戏的戏迷郑宁,他说,“浙婺”戏好、演员出色、团队凝聚力强,吸引着他这几天一路跟随下乡看演出,还亲眼看到梅花奖得主在食堂里帮忙端盘子,全无名角架子,戏散场后,所有演职员工主动把垃圾打扫干净才离开,“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名角的平民化,让我很受感动。”

  当前,对于国有文艺院团来说,虽然有政府的扶持,但仍然存在生存与发展的难题,“浙婺现象”的启示还在于,坚持以演出为中心,地方政府探索将专项经费中用于绩效奖励部分与剧团演出收入挂钩的新模式,为推动院团守正创新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这项分配奖励机制的创新,不仅优化财政经费支出,改变院团依赖政府现象,也倒逼院团多排精品好剧多演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讲座教授傅谨调研“浙婺”后表示。

  “选好当家人,也是国有文艺院团走出困境的关键。”许加燮说,目前国内一些院团往往是名角当团长,却不一定懂管理懂市场,也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各种资源归于自己,有意无意地压制其他同行当青年演员的发展,容易出现“大树底下不长草”。金华地方政府按“善经营、懂艺术、爱剧团”的标准来选“浙婺”当家人,个人不占用专业资源,只考虑剧团整体发展,对剧团发展更有益处。

  2019年1月27日晚,“浙婺”在捷克俄斯特拉发Alua Gong剧场演出后与热情的观众合影。周聪摄

  据了解,目前,“浙婺”除了在省内和全国演出外,还担当起中国文化传播使者,出访了五大洲49个国家和地区,呈现出“根在农村、枝在城市、花开境外”的发展新气象。

【责任编辑:张灵】
0100700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588221